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对破解中国白酒起源历史之谜的意义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对老厂无形堂生产车间进行改扩建。
工作人员在施工时,铁锹碰上了硬物。刨开四周的土,发现硬物原来是个陶缸。大家不敢大意,于是小心翼翼地挖,初步判断是挖到了古代酿酒遗迹。李渡酒业公司立刻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汇报。省考古所经过现场勘察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过5个多月的发掘,一个完整齐全的酿酒遗址惊现在世人面前:元代的陶质地缸、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炉灶、晾堂、蒸馏设施、水沟、墙基都有。出土遗物共350余件,其中70多件为陶瓷酒器。整个遗址呈凸字形,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
在当年的发掘现场,酒界泰斗、原中国白酒研究专家组组长周恒刚说:一个长久无法解开的谜团终于在此大白天下了。这个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元代已生产蒸馏酒的论断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实物依据,至少可把生产固态或半固态发酵蒸馏酒的时间推到元代,甚至更远。对破解中国白酒起源之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渡,在江西南昌的进贤县,抚河之畔,紧邻鄱阳湖,是个有鱼、有米、有酒的好地方。此前各地出土的酒坊遗址已经有好几个,但是从年代来说,李渡遗址是最早的。
宜宾古窖池最早的在明代洪武年间,成都水井坊窖池群最早的在明代永乐年间,泸州老窖窖池群最早的是一五七三年,即明代万历元年,绵竹天益老号窖池群最早的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涡阳古窖池最早的在清代嘉庆年间。
这些发掘出来的古窖池,年代最早的首数李渡。
而且李渡遗址不但有地缸,还有炉灶和蒸馏设施,人们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到元明两代中国烧酒的生产概貌。仅此一点,李渡遗址就是个宝贝。
总之,不管元代之前中国有没有人酿出过蒸馏酒,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蒸馏的高度烧酒成为人们的杯中物是从元代开始的。
一般认为,这种酒的酿造方法来自西亚或中亚,把这个酒带进来的是蒙古人和随同蒙古人进入中原的色目人。
这个酒进入中国的时候,叫“阿剌吉”,是阿拉伯语译音。由此可知,蒙古人或色目人从西亚、中亚把这个技术引进中国的时候,是个新奇东西,中国人如同对待以往从西洋进入中国的新鲜玩意一样,连同名字也一并留下。
再后来,阿剌吉随着大元王朝的覆灭逐渐淡出,被火酒、烧酒、白干取代,直到有一天,被规范成一个名字: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