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饭店业、酒店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饭店业是随着19世纪初外国资本的侵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中国的饭店设施大致可以分为西式饭店、中西结合式饭店、客栈旅店三种类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并在租界和势力范围内兴办银行、邮政、铁路和各种工矿企业,从而导致西式饭店的出现。
据有关记载,到1939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沈阳、汉口等23个城市中,已有外国资本建设并经营的西式饭店近80家。这些西式饭店把西方国家的饭店模式带入中国,不论在建筑式样、设备、装潢,还是在经营方法、服务要求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饭店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受19世纪初西方国家商业饭店发展的影响,这些西式饭店一般都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符合西方商业饭店要求,拥有客房、餐厅、舞厅、酒吧、会客室等,备有电话、暖气及卫生间,采用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以适应接待来华的外国人员及当时上流社会人物、达官贵人集会的需要。
如广州的维多利亚饭店,济南的斯坦饭店,北京的三星饭店、宝珠饭店、六国饭店,天津的裕中饭店等,都是由外国人建造和经营的西式饭店。西式饭店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从本质上讲是为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服务的。但西式饭店的进入也对中国近代饭店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把西方商业饭店的建设、经营、服务及管理方法带到中国,使中国的商业饭店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中西结合式饭店,指受西式饭店影响、由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经营的饭店。20世纪初期,西式饭店的大量出现,刺激了中国的民族资本向饭店业投资,各地相继建立了一大批中西结合风格式的饭店。
至20世纪30年代,中西结合式饭店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均可见到这类饭店。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北京东长安街长安春饭店(1912年)、香厂路东方饭店(1918年)、京西翠薇山麓西山饭店(1920年)、西珠市口中国饭店(1925年)、东交民巷西口华安饭店(1926年)、西城辟才胡同状元府饭店(1936年)等;在天津有国民饭店(1923年)、惠中饭店(1926年)、世界大楼(1941年)等。
在上海,这类饭店以纯粹的西式建筑为多,如东方饭店、中央饭店、大中华饭店、大上海饭店、大江南饭店、南京饭店、大沪饭店、扬子饭店、百乐门饭店、金门饭店、国际饭店,等等。
中西结合式饭店背弃中国传统饭店的庭院或园林式建筑风格,在建筑设施上趋于西化,多为高大的楼房建筑,店内设备和装潢则中西结合,在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上受西方饭店影响,不仅实行与交通、银行等行业联营,而且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也接受国外商业饭店的方式,从而使中国近代饭店业的发展接近西方国家的水平。
在西式饭店和中西结合式饭店发展的同时,中国民间客栈旅店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近代交通工具的改善和发展,为传统的民间客栈旅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有关记载表明,20世纪30年代末期,全国各铁路沿线及车站的民间旅店或招商客栈已发展到1000多家。
这些旅店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客房也分不同等级,并提供餐饮、住宿及其他杂项服务;在设施和装潢方面也较以往的旅店有较大的改善,从而成为中国近代饭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