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店业、饭店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酒店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20世纪末期,中国共有旅游涉外酒店7000多家,其中星级酒店3800多家,客房总量近89万间,酒店业营业收入8457多亿元,固定资产2370多亿元。
在此期间,酒店的建设速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同期的建设速度。与此同时,酒店业的档次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那种只能提供一食一宿的招待所型酒店,已为档次齐全、类型丰富的商务型酒店、观光游览型酒店、休闲度假型酒店、会议展览型酒店、康复疗养型酒店和综合型酒店所取代。可以说,20多年间,中国酒店业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不乏一批软硬件均属世界上乘的高档酒店。但从总体来看,中国酒店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平衡。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历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1酒店规模急剧扩大,呈现全方位发展态势
在20多年里,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1993年至今两个大建酒店的高潮时期。80年代中期,酒店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1993年后则各省、市(地)县都建酒店,即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也不惜巨资建上几个高档次的酒店,因此导致酒店分布日趋分散。由于经济体制条块分割的现状,酒店建设报批渠道众多,酒店建设盲目性很大,1993年以来,全国每年以20%左右的递增幅度扩大,据预测今后几年仍有10%左右的增幅。这种酒店业外延规模的急剧扩大与客源的增长并不平衡,很多酒店的建设并非出于市场需求的拉动,而是因为各地构筑外向型经济窗口所需。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形成以下三个热点:原有政府招待所经改建、扩建成为高档次宾馆;一些经济部门(如供销、邮电、银行、烟草、电力、煤炭等)因转产第三产业而以建造酒店作为突破口;房地产项目转入酒店业,使酒店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发展的态势。
2酒店类型齐全,以中小酒店为主体,星级酒店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1999年底全国7000余家酒店中,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有98家,占139%,100~500间的有3095家,占449%,100间以下的有3842家,占5461%,酒店平均规模126间。全国酒店形成了以中小型酒店为市场主体的特色。从档次上看,星级酒店中高星级酒店占725%,三星级酒店占335%,低星级酒店占592%,星级结构基本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从经济性质看,国有酒店依然是酒店的主体,占整个酒店业的641%,集体和个体比重在逐步加大,目前占酒店总数的167%,其他形式的酒店占191%。
3酒店业管理水准不低,但发展不平衡
全国酒店业中星级酒店管理水平普遍较好,总体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但仍有不少酒店虽有现代设施,却依然停留在招待所的管理模式上,与星级酒店的差距有拉大之势。随着国外酒店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各地大中城市都有了国外著名酒店公司管理的酒店,这些酒店均采取了集团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也成立了一些酒店管理公司,开始管理一些酒店,但这些酒店管理公司规模小,管理能力有限,多数又未能以高档次酒店作为依托,因此近期内还很难形成网络化的经营。而大多数酒店仍隶属于某个主管部门,实行单兵作战,自我管理。
4酒店业总体运行良好,星级化管理成为一种潮流
中国酒店业在近几年总体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经营效益从1999年开始回升,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上缴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2000年,酒店业克服前几年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取得了全行业的盈亏平衡。酒店业竞争也日益理性,追求质量竞争和文化竞争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酒店业日趋成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对酒店业实施了以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为特点的星级化管理,使全国酒店在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准的同时进入星级序列,酒店星级化比例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酒店自觉加入星级化行列。特别是2000年以来,酒店业星级评定步伐迅速加快,2000年全国共评星级酒店2000多家,到2002年星级酒店可能已达12000家。星级化管理将成为中国酒店业的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