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桐酒庄怎么样:酒庄等级、发展历史、葡萄品种、口感特点
等级: 1855年梅多克二级,1973年破格晋升一级
创立时间: 1720年
酒庄面积: 82公顷
红葡萄品种: 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77%,美乐(Merlot)11%,品丽珠(Cabernet Franc)10%,小味儿多(Petit Verdot)2%
白葡萄品种: 长相思(Sauvignon Blanc)51%,赛美蓉(Semillon)47%,密斯卡岱(Muscadelle)2%
年均产量: 36万瓶
现任庄主: 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Philippine Rothschild)
酒庄产品: 正牌干红葡萄酒:木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30万瓶;副牌干红葡萄酒:小木桐(Le Petit Mouton)4.5万瓶;正牌白葡萄酒:木桐银翼(Aile d’Argent Blanc)1.5万瓶
最佳年份: 1922、1945、1959、1961、1982、1986、1995、1996、2000、2003、2006、2009、2010
木桐正牌干红葡萄酒,有深紫红酒色,香气缓缓开放,刚烈强劲却又如此干净纯粹,实在不可思议!和小木桐的浓郁随和相比,正牌的酒香更有层次,紫罗兰、成熟李子、黑加仑、香草、雪松……像慢镜头的花瓣一片片盛放,芬芳绵密但并不厚重,如仪表堂堂的霸道总裁,干净稳重、风度翩翩、魅力四射,言行举止又从来滴水不漏,个性非常突出。单宁浓密细腻,结构紧实,在口腔中丰盈饱满,充满力量,尾韵是其标志性的咖啡豆香气,夺人心魄,久久不能消散,毫无疑问的男性酒,令人神魂颠倒。
在波尔多“五大”里最有传奇色彩的,当数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关于木桐(Mouton)名字的来由,一说其所在土地最早被称为“Motte”,意为土坡;一说其所在土地适合放羊,“Mouton”法语正是羊的意思。
香港人喜欢称呼木桐为武当红,也许和香港好拍武侠片有关,至于我,则更喜欢音译的“木桐”。木桐,酒如其名,如一棵挺拔入云的梧桐,苍劲有力,而又有着隐隐树叶迎风婆娑的温婉,木秀于林。
1720年,约瑟夫·布莱(Joseph de Brane)正式开辟葡萄园,确定了木桐的归属权,并于1725年将葡萄园命名为“布莱·木桐”(Brane Mouton)。
1853年,银行家纳萨尼尔·罗斯柴尔德(Nathaniel de Rothschild)买下了木桐酒庄,并正式改名为“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15年后他的同族堂兄也买下了旁边的拉菲酒庄。然而,在1855年波尔多评级中,木桐并没有拉菲那么幸运,只排在第二级的第一名,这让纳萨尼尔极其懊恼,也成为其家族的心头隐痛。
大家可能注意到在五大酒庄里有两个罗斯柴尔德,拉菲和木桐,他们的拥有者属于同一个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一点,大家可以从两支酒的软木塞和酒标上的标记就能看出来,虽然略有区分,但都使用了5支箭的家族标志。
罗斯柴尔德家族原本是德国法兰克福著名的银行世家,为了开拓海外业务,罗斯柴尔德家族分成5系,一系留在法兰克福,其他4个支系分别到伦敦、维也纳、巴黎和那不勒斯发展。拉菲拥有者就是属于在巴黎的那一支系,而木桐则属于在伦敦的那一支系。5系虽然分散在全世界,中心却始终相连,这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五箭”标志的由来。
话说到了1922年,20岁的菲利普男爵(Philippe Rothschild)接管木桐。菲利普精力无穷、争强好胜,他是诗人、剧团经理、海上游艇赛手,在菲利普眼里,木桐位于二级,非但不是荣耀,简直是个奇耻大辱。他立志让木桐成为一级顶级名庄,于是开始事必躬亲管理酒庄,参与酿酒。1925年,菲利普率先在酒庄里把酒用玻璃瓶灌装好发售,更大地保证了葡萄酒的品质;这个时间,比法国政府颁布酒必须以瓶装出售的强制法令早了4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菲利普因为有犹太人血统而被捕入狱,之后逃离法国,到伦敦参加了自由法军。二战胜利后,男爵回到庄园,继续为庄园晋级努力。为了纪念二战的胜利,男爵请人在酒标的上半部画上橄榄枝和象征胜利的“V”符号。
很多著名的画家都为木桐画过酒标,比如亨利·摩尔(Henry Moore)、夏格尔(Chagall)、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木桐给画家们的报酬也相当有意思,就是5箱共60瓶不同年份的,至少藏酿了10年的木桐美酒;然后,在该画家设计酒标年份的酒出厂后,还会给画家该年份的酒5箱。于是很多画家都欣然应允,足足10箱共120瓶美酒,价值无法估量!
菲利普男爵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118年的努力,1973年,木桐酒庄终于晋升为一级庄。值得酒神也为之欢呼!
希腊神话里,每年春天葡萄发芽时,酒神巴库斯会和徒众饮酒狂欢,被称作“酒神祭”,很多画家都以此题材作过画,著名画家毕加索在1959年也完成了一幅《酒神祭》。木桐酒庄曾一直想将此画作为酒标使用,但是遭到了毕加索的拒绝。1973年,毕加索谢世,直到1975年,毕加索的女儿才同意将此画赠予木桐作为酒标。正好赶上1973年份葡萄酒装瓶的时间。1973年,木桐晋升为一级庄,也为了纪念毕加索的去世,1973年份葡萄酒酒标上的这幅《酒神祭》更显得特别有意义。1973年份的木桐,代表努力进取,也代表美梦成真,成了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同年,波尔多1855年的列级酒庄和一些超水平的明星酒庄成立了波尔多列级名酒庄联盟(BGCU)。
1976年菲利普去世后,女儿菲利嫔成为木桐庄主,继承父亲遗志。菲利嫔不仅每年请画家设计酒标,而且将酒标的原作拿到全世界去展出。
1987年,木桐酒庄的酒标原作首次在北京展出;9年后,中国画家古干成了木桐酒庄1996年份酒标的设计者。
木桐酒庄还建立了葡萄酒艺术馆,收藏了多年来成为其酒标的原创作品,到处布置得美轮美奂,还有很多和葡萄、葡萄酒有关系的精美的油画和雕塑作品。
木桐也积极走出法国,与海外酒庄联手打造跨国经典之作,与加州纳帕(Napa)的罗伯特·蒙大维(Robert Mondavi)携手打造了作品一号(Opus One),与智利干露集团(Concha y Toro)联手打造了活灵魂(Almaviva)。
连木桐酒庄门口的空地,也别出心裁地种了一些葡萄,标志着波尔多常用的葡萄品种。如此关注客户体验,把木桐酒庄评为葡萄酒界的营销大师,实至名归。
2012年,我带领品酒汇品酒团探访木桐酒庄,当时的庄主菲利嫔夫人在知道我最崇尚的年份是1973后,开了一瓶1973年份的木桐与我们一行分享。
简单的绿色直身瓶,倒出的酒液已是带棕色的深红,水色边缘无比澄清,如花样年华却似水流年,典型的咖啡香随着酒波荡漾,已不是年少轻狂的张扬,各种香味是如此圆润和谐,再没有必要去一一分辨。入口依然稳定坚实,曾经桀骜不驯的单宁变得丝般润滑如绕指柔,就这样优雅地抚着唇齿顺着咽喉而下,无暇去评判究竟。第一次感觉它就该是我身体、精神的一部分,终于归去来兮!良久依然满颊留香,余韵在口腔和灵魂延续回荡,不由而然垂首感恩,这才是不老的葡萄酒神话!
每每见到1973年份木桐酒标,都会想到和菲利嫔女士共品的时刻,只可惜,2014年8月,菲利嫔女士逝世,品味1973年份的木桐,更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