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技术
汉代以后,酿酒技术有较详细的文字记载留传下来。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其中有8例制曲法,40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其酿酒技术路线与前面所总结的汉代酿酒路线大致相同。但是更为可贵的是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着指导意义。
1.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过滤后取曲汁,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的优点是酒曲被粉碎后,浸泡在水中,酶制剂已溶入水中,酵母菌也可度过停滞期,并开始繁殖。这样投入米饭后,发酵可以尽快进行。这种用曲法对于当时不常用酒母的北方来说是必要的。同时,古人浸曲也有讲究,会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这表明当时人们认识到温度对酿酒的影响,符合微生物及酶学的有关原理。
在北魏时期,“曲末拌饭法”并不普遍,但后来却成为南方的主要用曲方法。
2.酸浆的使用
酿酒酵母菌喜欢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其生长最适pH最好在4.2~5.0。有些微生物如细菌则在中性的pH环境下较易生长。在较低的pH环境下会受到抑制。米饭加水后,其pH往往不在4.2~5.0的范围内。为克服这一矛盾,古人除了选择酿酒时间多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之外,还采用了既大胆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浆法。本来酿酒所忌讳的就是酒变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后酿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有益酵母菌生长,不利于腐败菌(细菌)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败。应用酸浆是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发明。
3.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