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店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饭店业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在中国,饭店业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历了驿站、客栈时期。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输入而出现了一批大型西式饭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饭店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型饭店时期。
(一)中国古代的饭店业
在中国,最早的饭店设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或更远古的时期。数千年来,中国的唐、宋、明、清被认为是饭店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在中国古代,住宿设施大体可分为官办设施和民间旅店两类。
古代民间旅店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出现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商贸活动的兴衰及交通运输条件密切相关。古代官方开办的住宿设施主要有驿站和迎宾馆两种。驿站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官办住宿设施,专门接待往来信使和公差人员。迎宾馆是古代官方用来款待外国使者、外民族代表及商客,安排他们食宿的馆舍。中国古代迎宾馆作为一种官办接待设施,适应了古代民族交往和中外往来的需要,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饭店业
中国近代由于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饭店业除了有传统的旅馆之外,还出现了西式饭店和中西式饭店。
西式饭店是对19世纪初外国列强侵入中国后,由外国资本建造和经营的饭店的统称。这类饭店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设备先进,经理人员皆来自英、法、德等国,接待对象主要以来华外国人为主,也包括当时中国上层社会人物及达官贵人。在当时西式饭店的经营者中,有不少人受过饭店经营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他们把当时西式饭店的建筑风格、设备配置、服务方式、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西式饭店是在西式饭店带动下,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兴建的一大批中西风格结合的新式饭店。中西式饭店将输入中国的欧美饭店业经营观念和方法与中国饭店经营环境的实际相触合,成为中国近代饭店业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为我国饭店业进入现代饭店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现代饭店业
我国现代饭店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但速度惊人。自1978年以来,我国饭店建设速度和发展规模超过了同时期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饭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从1978年至今,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由事业单位的招待型管理走向企业单位的经营型管理。
这一时期的饭店,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以前政府的高级招待所转变而来的,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实报实销的制度,基本没有上缴利润,没有任何风险;服务上只提供简单的食宿,谈不上满足客人要求的各种服务项目;经营上既没有指标,也没有计划。从1978年到1983年,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即如何使我国饭店业从招待型管理转轨为企业型管理、如何提高饭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使之掌握现代化饭店管理知识等,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一大批原来的事业单位初步实现了企业化。
第二阶段(1984年—1987年),由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饭店经营水平有了明显变化,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4年,我国饭店业在全行业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的科学管理方法,走上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管理轨道,这是我国饭店业在发展中迈出的第二步。通过推行这套管理方法,全国饭店业在102家试点单位的带动下,在管理上、经营上、服务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效果概括起来讲就是:企业化管理进程加快了,科学管理体系开始形成了,经营方式灵活了,管理队伍活力增强了,服务质量进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从此,我国饭店业迈上了科学管理之路。
第三阶段(1988年—1994年),吸取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推行星级评定度,我国饭店业进入了国际现代化管理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饭店业经历了一个持续的高速发展的时期。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颁布了饭店星级标准,并开始对旅游涉外饭店进行星级评定。评定星级既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使我国饭店业进入规范化、国际化、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的需要。
第四阶段(1994年至今),我国饭店业逐步向专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迈进。
1994年,我国的饭店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我国成立了第一批自己的饭店管理公司,这为迅速崛起的中国饭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导我国饭店业向专业化、集团化管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