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多义词组出现歧义现象,有哪些排除方法?

通常,多义词组进入一定的语境(上下文或客观环境)之后,由于语境的制约,一般都只表示一种意思。如“咬死了猎人的狗”进入一定的上下文,语义也能单一化:“老虎咬死了猎人的狗。疯狗,咬死了猎人的狗,快抓住它!”

可见,对于多义词组来说,句子、句群,甚至篇章,都是制约它的意义选择的有效语境。因此,在语言运用中,多义会自动分化为单一。但是,也不排斥有些多义现象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如“我要学习文件。厂长采纳了一个工人的建议。”在一定语境中仍然存在多义,就是歧义现象。歧义现象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有时还会带来误解或曲解。这就需要寻找产生多义的原因,以便在运用中采取一定措施,消除歧义,使语言表达明白晓畅。常见的消除歧义的方法有:

(一)添加虚词。

如:

学习文件→学习了文件→学习的文件

(二)添加修饰语。

如:

咬死了猎人的狗→咬死了猎人驯养的狗→一只咬死了猎人的疯狗

(三)变更语序。

如:

一个工人的建议→工人的一个建议

咬死了猎人的狗→狗咬死了猎人

(四)利用量词区别。

如:

一个工人的建议→一位工人的建议→一项工人的建议

(五)改用别的说法。

如:

拿了五块钱出来→拿了五块钱出门来→拿出五块钱来→拿出来五块钱

咬死了猎人的狗→猎人的狗被咬死了→狗把猎人咬死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14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