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南洋是指现在的南中国海吗?
在中国很多的历史文献上,都有关于南洋的记录。那么,南洋在哪里呢,指的是中国的南海吗?在明清时期,中国人通常将江苏以北的沿海地区叫作“北洋”;江苏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洋”;将马六甲以西,远及欧洲,甚至更远的地方视为“西洋”;而以日本为主体的日本群岛则称之为“东洋”。当然,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评判标准。
南洋是中国古代对东南亚地区的统称,广义上的南洋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11个国家。而狭义上的南洋则以当时中国人迁居较多的新加坡、爪哇为主。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和缅甸、越南等国家有来往。唐朝时候,就有人因为躲避赋税和战乱南迁到南洋。唐朝末年,移居南洋的人开始增多。由于早期的华侨多因躲避战乱,谋求生计迁居这里,所以,定居之后,他们便大力发展农耕。这里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经济很快繁荣起来。到了北宋,由于对外贸易的频繁,更多的人迁到南洋。元明之际,大陆战乱频仍,南洋成了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更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那里讨生活。明朝灭亡后,大批汉族人移居南洋,史上称“下南洋”。明清之际,部分华人精英,凭借为数众多的华侨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在南洋地区建立起政权,其中著名的有三佛齐王国、延平郡王和吞武里王朝。
历史上的“下南洋”大潮,给南洋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洋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如今,南洋一词已经很少被用到,只有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学校工厂,至今还保留着有南洋特点的名字,中国的广东一带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依然有使用南洋命名地名的习惯。
洋
学世界地理的时候,我们说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洲指的是水中的陆地。为什么把除了陆地的部分叫作洋呢?为什么不说七大洲四大海呢?
洋,指的是海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位于海的中心。人们常把海洋连起来,表示所有围绕陆地的水体。而海相对来说接近陆地的边缘,水相对来说较浅;而洋是海洋中心,相对远离陆地,面积较大,水深平均在 3000 米以上。因而人们便将世界上的水分成了四大洋,而不是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