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作,范仲淹写此文时到过岳阳楼吗?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不仅如此,文中描绘之景,生动形象,也颇为壮观。如此深刻而又贴切的文章,是不是范仲淹身临其境,有感而作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本人并不在那里。南宋文学家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中说:在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时候,范仲淹已经58岁了,当时他正在邓州任职。在《岳阳楼记》的第一段中,范仲淹也说明:写这篇文章是受被贬岳州的滕子京所邀,记述岳阳楼重修一事。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据有关资料表明,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他向范仲淹求作两记,一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翔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因而,便引发了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虽然写作《岳阳楼记》时,范仲淹不在现场,但他到过岳阳楼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其中记录的岳阳楼四个时节的奇特景观十分真实,虽掺杂了范仲淹依实写虚的成分,但是单凭滕子京所提供资料和自己的想象,范仲淹是无法将洞庭之景写得如此之美。并且,范仲淹之前去过岳阳楼也是有史料可查的。
四大名楼
诗词歌赋里描写亭台楼阁的名句数不胜数,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等。那么古人常写在诗中的名楼都有哪些呢?
中国有“四大名楼”之说,一种说四大名楼指的是: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蓬莱阁;另一种说法四大名楼分别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越王楼;还有一种说法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又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