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十里长亭”真的很长吗?古人为什么喜欢在长亭送别?
提到离别饯行,人们总是“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十八里相送,总要在长亭话别,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驿传制度。到了秦汉时期,驿传制度成型。为迅速传递军政公文,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秦汉政府大力修建沟通全国的交通大道。在这种驿路上,每隔三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这些驿站最早专供过往官吏和信使更换车马和歇脚之用。后来,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并对驿站做了进一步完善,每十里修建一座亭子,谓之长亭;五里修一所较小的亭子,叫短亭。这里的长亭并非距离很远,只是相对短亭的一种称呼而已。唐宋以后,商业不断发展,在官道上临近驿站之处,兴起了许多民间旅馆,供来往客商住宿。
古时候,为出门行路的人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名为祖道。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妻弟李广利率军队出征,“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其中的“祖道”说的就是这种礼仪。上行下效,民间有人出远门,亲戚朋友也会在他离家之前,祭拜一下路神,饯行送别。随着国家驿传系统的完善和长亭短亭的修建,以及长亭边旅馆客舍的兴起,送别亲人自然而然地选在长亭。长亭相别,有依依惜别之意,更有期望亲人一路平安的美好愿望。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远行,便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因而送别时难免会让人伤感。所以到后来,送别的长亭成了人们凭吊思念,寄托哀愁的代名词。在很多文化读本里,送别也会以“长亭”为背景。
历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借景抒情,情未表,景物描写便以渲染出七分气氛,“南浦、长亭、西楼”是古代人常用的诗词意象。宋代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中便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名句。
四大名亭
在各种名胜古迹建筑楼阁中,我们经常听人们提起四大名亭,那么四大名亭都有哪四亭呢?它们分别为: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述了醉翁亭的环境:“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就坐落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北京的陶然亭位于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的陶然公园内,建于清代,它的名字取自于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名为“亭”,实则无亭,是三间开放式的大厅。湖南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彩绘琉璃瓦,蔚为壮观,其原名为“红叶亭”“爱枫亭”,后根据“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意改名为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心的小岛上,又叫振鹭亭,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于万历年间重建改称湖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