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汉语还是外来音译?敦煌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这里不仅有庞大的洞窟群,精美的彩塑,辉煌的壁画,还有数量惊人的佛教经卷。1900年,被外国人偷走的藏经洞文献,在当时便震撼了全世界。敦煌的文化源远流长,是考古学家和文艺界研究的焦点。翻开历史卷册,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朝代的变迁,很多地理名称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唯独敦煌,几乎没有任何更改,这是为什么呢?
“敦煌”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据该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径“敦煌”。返回长安后,他向汉武帝讲述了出使途中的所见所闻,便提到“敦煌”。张骞对它赞美有加,使汉武帝对此地生出几分向往。后来,西汉获得此地,便设立了敦煌郡。
敦煌位处西域的交通要道上,关于敦煌地名的由来,一直没有得出定论。有观点说,敦煌是汉武帝设郡而得名。比如,东汉应劭就说:“敦,大也。煌,盛也。”后人李吉甫补充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顾以盛名。”显然,他们认为“敦煌”是汉朝命名的。但是,随着对文献研究的加深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出土,这个说法逐渐被否定。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敦煌”一词在敦煌郡、敦煌市之前已经出现,所以有学者认为,“敦煌”当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证据是张骞在写给汉武帝的奏折中,经常把“敦煌”“祁连”连用。“祁连”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而“敦煌”也应如此。
考古资料表明,敦煌原著居民为火烧沟人。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住着塞族人、乌孙人和月氏人。后因月氏人强大而独占河西水草丰美之地。北方匈奴冒顿单于崛起后,击败月氏人,这里成了匈奴的领地。因而,有学者认为“敦煌”是匈奴语的音译,但是匈奴对此并没有文字记载。
还有学者认为,根据人们习惯将边疆地区的地名、族名取两个字简译的习惯,认为“敦煌”是吐火罗的简译。《山海经·北山经》中所载吐火罗的简译为“敦薨”,从而得出《史记·大宛列传》中的“敦煌”也是源于这一族名。
有关“敦煌”来历,一直没有得出确切结论,但是学术界可以肯定的是:“敦煌”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敦煌莫高窟
位于敦煌市东南 25 千米处的敦煌莫高窟,被外国游者评价为“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更有甚者说看到了敦煌莫高窟,便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莫高窟又叫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过历代的扩建,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敦煌莫高窟经历了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保存到现在的,只有十六国到元朝的 492 个洞窟了。
莫高窟集古代建筑、雕塑、壁画之大成,尤以彩绘艺术最为出名。另外,几乎每洞都有雕塑,因而又被称为雕塑馆。在敦煌藏经洞中,人们发现了 5 万多件古代文物和大量资料文献,这也就促成了敦煌学的兴起。 1987 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被更多的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