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很多城市里都建有城隍庙,“城隍”有什么含义?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城隍庙”,这里或是插科打诨的混乱场所,或是风声鹤唳,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在民间,城隍庙更是个神出鬼没、怪事连连的场所。
庙,我们都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它是古代祭奉神灵的场所,用来做宗教祭祀。城隍庙又是种什么庙呢?“城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这里所言的“城”指城壁城墙,“隍”指城堑,也就是城外的壕沟,古代又叫护城河。因而,城隍也就有了守护城池的护城河之意。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寄希望于诸神,供神祈福的习惯,因而,城隍一词便由其本意被幻化为城市的守护神。
《礼记·郊特性》有载:“天子大蜡八”,也就是说,腊月天子要祭祀八位神灵,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郑玄解释说,水即是隍,庸就是城,水庸神即城隍神。由此可见,周代“水庸神”还是自然神。在三国时期,民间开始祭祀城隍神,不过,当时的城隍并没有具体的姓名,也是自然神。
到了唐朝,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城隍信仰开始盛行。许多官吏为地方消灾祈福时,往往去祭拜城隍神,比如大名鼎鼎的韩愈、杜牧、韦良宰、张九龄等人都曾为地方风调雨顺而去拜祈求城隍,并留下相关诗文。
这一时期,城隍神本身也发生转变,城隍由原来的自然神,演变成文臣武将死后的人鬼神。比如,杭州城隍庙所供奉的神乃是吴尚书屈晃之子屈坦;绍兴府的城隍名叫庞玉,此人曾当过越州总管;鄂州城隍名为焦明……可见,唐代各地所奉城隍神都是有名有姓的人,不再是模糊的自然神。此时,城隍神的职掌也发生变化,他们不仅是城市的守护神,也是掌管一方民众生老病死的冥官。因而民间又开始祭奉城隍爷,为的是超度亡灵,惩凶佑善。宋朝以后,城隍庙更是门庭若市。
到了明朝,出身市井,与土地庙曾有因缘的朱元璋将城隍爷推崇到了极致。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并且下令重建各地城隍庙,其规格与当地官署衙门一模一样。
从有史记载到现在,城隍已经被人们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它不仅是一个崇拜对象,更承载着一部民俗文化演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