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川形胜被古代的人们统一命名为“地理”?
如今我们所学的地理不仅包括与宇宙天文、山川河流相关的内容,还涉及风景名胜,社会人文等相关知识。在古代,人们通常将“山川形胜”统称为地理,既然地理包含这么广阔的内容,为什么不叫这一学科为社会自然百科,而要叫“地理”呢?
有关地理一词,早在先秦资料中就出现过。唐代的孔颖达为《周易》作注的时候解释说:“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
《现代汉语词典》里,山川多指山岳、江河、名山大川一类;“形胜”则指地势优越壮美。
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对地形地貌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东汉班固撰《汉书》时编写的《地理志》,是最早的一部详细记载疆域山川物产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地理”为名的科学文献。后来的一些史书,也大都效仿《汉书》的体例编写《地理志》。
通过对综合现象的分析,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的僧一行等人对子午线的长度进行了初步的测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总结旅游经历,开创了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不仅系统地考察了祖国的地貌地质,还描绘出了华夏大地博大秀美的风景资源。
也就是说,后来的“地理”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局限于山川河流。它所涵盖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山川河流,其中还包括人文景观,以及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在班固所撰写的《地理志》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于是,人们便将“地理”的词义扩大,用来指代所有的山川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