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们夜观天象的目的是什么?
观象授时是农业社会最初级的天文观测需要,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季节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历法指导生产实践。
但是,中国古人夜观天象最重要的目的则是比附人事。战国时期,天人学说兴起,到西汉董仲舒建立完整的天人感应体系,以天象比附人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借助这一理论,君王和大臣都会注意观察天象,期望通过天象的变化,来预测国家和社会将出现的重大事件。并且,这样的观察记录史不绝书,例如:“景帝三年,天北有赤者如席,长十余丈,或曰赤气,或曰天裂,其后有七国之兵。”“晋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天西北天裂,按刘向说曰:‘天裂阳不足,地动阴有余,是时人主昏瞀,妃后专制。’”“穆帝升平五年八月己卯夜,天中裂,广三四丈,有声如雷,野雉皆鸣。是后哀帝荒疾,海西失德,太后总万机,桓温专权,威振内外,阴气隆,阳道微也。”也就是说,当出现“赤气”或“天裂”这种天象时,就意味着人世间将出现不利君王的事件,或有人犯上作乱,或君王受制于后宫,或朝内出现威迫君王的权臣,如此等。
比如,古人认为“月亮五星冲犯左、右执法星,大臣有忧患。”于是,关于这种天象也受到天文官的重视。例如:穆帝永和二年八月壬申日,金星冲犯左执法星。占卜说:“将军将死,亲近大臣离去。”还有,古人认为,“井”宿受到月星冲犯,便意味着地上将有水灾。于是,这样的星象也备受关注,如:“梁武帝天监七年九月己亥,月犯东井。占曰:‘有水灾。’其年京师大水。”“魏明帝青龙三年七月己丑,填星犯东井距星。占曰:‘填星入井,大人忧。’行近距,为行阴。其占曰:‘大水,五谷不成。’”
由此可见,古人观天象的真正目的是推测国家大事,天文记录则是附带成果而已。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尧舜时期,就设立了天文官。《春秋》一书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被认为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由甘德、石申撰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隋唐时期又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天文仪器,如:测量日影的圭表、西汉落下闳改制的测量天体位置的浑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根据记载的天文数据,创出了最完备的《授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