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有“闰年”,农历有“闰月”,为什么要设“闰月”,有什么规律吗?
翻看日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二月的天数不像其他月份那么固定,每四年就会有一个29日,通常人们把二月里多出一天的年份称为闰年。因而阳历2月29号出生的人,若要过阳历生日,则要四年才有一次。过阴历生日的人,还会发现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有的时候一年里,会有两个生日,这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闰月造成的。中国现行阳历是根据地球自转而定的历法。在古代,人们是根据月相天体运行规律来划分月份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回归年的总长度比12个朔望月构成的阴历年多将近11天,每个月平均多一天。按照这样的数值推算下去,经过若干年后,农历与阳历所载就会出现矛盾,甚至出现“冬夏错位”的现象。
为了使两部历法协调一致,不产生分歧,古人在参考大量天文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了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根据这一数值,经过计算,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才使农历的岁首保持在春初,四季就与阳历基本吻合了。
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若要使朔日成为每个月的头一天,几个大月,几个小月相连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因而,如何置闰就要看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差多少了。秦代以前,人们习惯将闰月加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之后,称十三月。到了汉代,人们将闰月提前,置在九月后面,这样虽然得出的阴历与阳历所指相差不多,但始终没有固定的加法。直到汉武帝年间,加闰的方式才比较规范化,从冬至开始,把二十四节气中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称它为“闰”上个月的名称。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每隔19个农历年,闰月的月份相同或者前后相差一个月,并且有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
在中国有“立秋吃黄瓜,抓秋膘”的民俗,不仅是立秋,我们经常会听到“雨水”“惊蛰”等一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怎么被定义出来的呢?
这一类的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名称,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用以表示一年里的天时和气候变化。古人将黄道分成 360 度,每 15 度为一个节气,春分点定为零度,其他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样,虽没有精准的日历可以查询,农民依然能根据节气来指导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