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在二月二,龙真的会抬头吗?
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在不断推动时代进步的同时,更为历史增添了很多魔幻的色彩。民间关于龙的传说多不胜举,因而被尊崇的神龙们便多了几分神秘,显得威严不可侵犯。因此,民间也就多出了很多禁忌来。在正月里,民间有不理发的习俗,人们总是续着旧年的长发,待到二月二这天,剃个龙头,趁龙抬头之时,讨个吉利。那么在二月二,龙真的会抬头吗?
根据天体运行规律,二月二这天“龙”真的会抬头。原来,由于地球公转,在南中天附近的二十八宿之东方青龙,冬季时隐匿在天空中,到农历二月左右,龙角便会重新出现在地平线上。与此同时,世间正值春回大地,天气开始转暖。古代的天文器具虽比不了今天,但是善于发现总结的劳动人民却从这一规律中推算出了时令,以便安排生产。早在唐朝,人们就有了在二月二这天祭春龙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惊蛰”前后,严冬过去,大地开始解冻,很多冬眠蛰伏的动物都开始苏醒过来,农民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准备新一年的耕种。因而,古人又把“二月二”叫作“上二日”,也称“春耕节”。
所谓的惊蛰,就是人们通常神化了的“龙”。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这样记载道:“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说的就是在这一天的景况,人们通常会吃面条、炸油糕、爆米花,意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或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以这样隆重的方式,请“龙”寄愿,期待这一年风调雨顺。
惊蛰
农谚中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说的是惊蛰这天,农民就开始了忙碌的春耕,为什么春耕要在惊蛰后开始呢?
蛰意为藏,所以惊蛰就有震醒藏在地下冬眠的动物的意思。惊蛰节气,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一般在阳历 3 月的4~ 7 日。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花红、李花白,二候黄莺叫,三候燕飞来。说明大地解冻,气温回升,春耕时节来临。
这一时期的温度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因而,人们通常会在惊蛰前后吃养肝补气、强健脾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