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七下西洋,还是九下东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明代的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据史书记载,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但也有说法认为郑和“九下东西洋”。为什么有这两种争论,郑和又为什么要下西洋呢?
郑和,又称三保太监。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载有2.7万名士兵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下西洋;到1433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造访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与它们的联系,弘扬了国威。
但也有人认为,郑和九下东西洋,理由是郑和在下西洋前两年,曾先后到过暹罗(泰国)、日本等地。研究郑和问题的专家潘群教授1980年发表《郑和使日问题初探》一文,引用了大量史料证明郑和航海次数决不限于7次。1983年,《航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志诚的文章,题目便以《郑和九下东西洋》为名,公开表示了对潘群教授的支持。
现在学者考证的结果一般认为:永乐二年,郑和确实曾出使日本,当时由于倭寇劫掠,明成祖派郑和前去晓谕道义。但是,郑和曾在永乐元年下西洋的说法则被认为是不能成立的。由于日本属于“东洋”,所以即使郑和去过日本,也不影响郑和7次下西洋的通俗说法。
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成祖的支持,主要为了宣扬明朝国威,但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郑和下西洋无论目的是什么,都在客观上起到加强与世界各国联系的作用。
三保太监
郑和,原姓马,字三保,宦官,曾与明成祖朱棣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朱棣当上皇帝后,任命其为内官监太监,由于小字“三保”,所以又被称为“三保太监”。
郑和于洪武四年出生。年少的郑和受父辈影响,对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明朝统一云南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做了宦官后到燕王府服役。燕王见他学习刻苦、聪明伶俐,遂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赐“郑”姓给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所以后世多称他为“三保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