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依样画葫芦”?宋朝“不杀文人”的祖训是怎么回事?
“依样画葫芦”又作“依葫芦画瓢”,语出自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颇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诊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不杀文人”的祖训则是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的规矩,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
据说北宋初年,有个翰林学士叫陶谷,在太祖身边担任起草各种文书公告的工作。时间一长,他认为自己有功劳,便向宋太祖讨个高官做。谁知宋太祖却认为,“翰林学士起草文告,无非是参照前人的旧本,其间不过换几个字句,充其量不过照葫芦画瓢而已,谈不上有什么贡献。”陶谷深感失望,一气之下就作诗自嘲,其中有两句:“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从此以后,“依样画葫芦”就成了一句俗语,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宋太祖虽然对陶谷等文人颇为不屑,但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鼓励重文轻武,并留下了“不杀文人”的祖训。他要求后世子孙继位时,都要在他留下的“誓碑”前发誓,其中的一条就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绝对不杀,不管他写的奏章多么激烈,都不能杀。文人即使犯了罪,通常也都是被流放了事。此外,宋代大大放宽科举名额,考中进士就可以直接授官。文官可以带兵,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副使也长期由文官担任,北宋时仅狄青一人,南宋时也仅岳飞、韩世忠等名将任到此职。
所以,宋代是文人的乐土。当时文化繁荣昌盛,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当时文人的真实写照。没有“廷杖”,没有迫害,有的只是书生意气。虽然党同伐异,却都是忠君爱国。
但是同时对于武将长期戒备的态度以及采取的一些不适当措施,导致宋朝一度出现文强武弱的局面。后来辽国、金国相继入侵,北宋被迫南迁,最后为元朝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