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上的语言模因是什么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有趣的语言形式,比如“不要不要的”,表示“非常”“很”。如果说一个人帅得“不要不要的”,就是说那个人很帅;而如果说一个人丑得“不要不要的”,就是说那个人很丑,而且丑到一定程度了。另外还有“躲猫猫”“亲”等,这些表达方式新颖独特,大量出现于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杂志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些语言形式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以原有语言结构为基础经过加工改造而成,或者在不同语境下直接套用原有的格式和内容,并赋予其全新的意义。比如“范跑跑”原指汶川大地震中不顾其他师生安危,只顾自己逃命的某位范姓老师,网友冠以“范跑跑”的绰号对其进行嘲讽和谴责。由于该词的广泛使用,这个本来属于个人的称呼开始泛化,演变成“姓氏+××”的三字格短语,如“郭跳跳”“刘闪闪”等词。该三字格进一步发展出“人物/事件+××”格式,出现了“楼脆脆”等ABB式新三字格。类似的还有“高铁体”“淘宝体”“甄嬛体”“咆哮体”等“××体”的表达方式。

这些语言形式通过复制、传播和进化而形成,能够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现象,在语用学上被称为语言模因,新媒体的介入为大量网络新语和新词发展成语言模因提供了条件。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1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