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写作主题进行有效的提炼?

文章的主题形成、确立以后,还要进入一个反复提炼的过程。陆机在《文赋》中特别指出写作常犯的一个毛病是“意不称物”,是说已经确立的主题不能正确地、深刻地表现客观事物,这就意味着还有待不断地深化和提高,需要在提炼上下一番工夫。提炼,就是要求作者对搜集来的材料反复研究,深化认识,从中提取出精彩的有深意的材料和思想,表现深刻而又感人的主题。这个提炼的过程也是作者酝酿构思、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提炼主题的成功,可以直接加深文章的思想意义。许多好的文章经作者精心提炼主题,借物咏怀,寓意深远。如马铁丁的《火柴颂》,短之又短,总共只有二百来字,他将极为普通的日用品“火柴”提炼出新的意义:“它自己灭了,却把别人点燃”,鼓励人们“做点燃社会主义熊熊大火的火柴的人”,这是“纯粹的人,真正的人”。这样的提炼,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大大深化了主题。

怎样进行有效的提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占有丰富的材料

占有丰富的材料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当作者感到搜集到的材料既丰富而又全面时,经过分析、取舍,了解其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提炼出正确的主题。主题必须从材料中来,材料也要依据主题来组织,二者密不可分。从提炼的角度看,主题是对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提炼出什么样的主题,材料对主题有客观的制约性。为此,作者首先要尽一切可能去搜集有关材料,多多益善,了解它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其社会意义和价值,从而对主题作出正确的概括。鲁光在《我是怎样写〈中国姑娘〉的》一文里,谈到当时采写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时颇有体会。他非常重视材料的搜集,采访过程中掌握了中国女排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和比赛场上的多种表现。她们的成功究竟是身体素质好,技术过硬呢,还是充满必胜信心,团结协作好呢?是意志强呢,还是教练与队员相处融洽呢?材料多了,作者思路也拓宽了。经过反复提炼,终于找到了表现中国女排精神的根本点:顽强拼搏。提取了统率全文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主题。这种立足于全部材料基础上的主题提炼,是成功的。

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掌握全部的写作材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提炼出思想观点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主题。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作者要经过考虑,带有主观的感情和评价,必然要受到作者世界观的支配。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同样的材料,认识也就迥然不同,提炼出来的主题岂能一样呢?鲁迅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就是说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着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和主题的思想倾向。

同样是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塑造了一百零八将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农民起义英勇斗争的反抗精神,作者是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来表现主题思想的。俞万春写的《荡寇志》,却将梁山一百零八将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写成“流寇”,只能“擒拿正法”,彻底剿灭,结果农民起义军被官兵镇压。作者参加过镇压广东的农民起义,他的立场是与封建统治者一致的,他的小说提炼出的主题是“尊王灭寇”的反人民的思想。

同样的题材,也因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对景色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提炼出的主题也千差万别。例如,巴金在20世纪20年代中,去法国留学写下的《海上日出》,借太阳负重似的慢慢努力上升,寄寓了上下求索的知识分子在苦难深重的年月里,也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前行,表达的是一种低沉的情绪。刘白羽的《日出》写于社会主义火红年代,由一次飞航中看到的瑰丽的日出奇景激起了满腔的战斗豪情,抒发了黎明正是新中国壮丽景象的感受。两种不同的主题,也正是两种不同时代精神的体现。今天我们处在发展变革、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要求我们的作者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写出时代的最强音,用多彩的笔墨努力表现新人、新事、大爱、大美,起到鼓舞精神、提升思想的作用。时代的重任,要求作者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用科学的发展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提炼的主题才有时代性、科学性,才是正确的、深刻的,才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

三、揭示事物的本质

客观事物内蕴丰富而又错综复杂,事物的本质常常被一些杂乱的表象所掩盖。能不能透过种种表象发掘出事物的本质,这关系到能否提炼出比较深刻的主题来。正如元代陈绎曾说的:“戴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由“陈言”进而到“正语”,还是失之肤浅,流于一般化,再进一层开掘才能触及到事物的内部规律,揭示出事物的“精意”,即内在的本质。这三“番”步步深入,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深化过程,也是发掘主题所体现的本质意义的过程。这个逐步发掘的过程,要做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那样:“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有这一番工夫,思想才能升华,才能捕捉到反映事物本质的主题。比如,钱钟书《论快乐》一文,阐述了快乐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作者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来阐发,分析并驳斥了西方哲学家穆勒把快乐分成肉体和精神这一观点的荒谬性。作者从分析大量古今中外典籍中的例证否定了快乐是外在物质刺激所致,而是人的内在精神轻松所致,由此得出了带有本质内涵的深刻的结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这样的分析、论证,深化了对“快乐”的认识,揭示出主题所体现的本质意义,人们就找到了精神战胜一切痛苦的法宝:“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钱钟书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提炼涉及人生哲学方面,深刻而有效。

四、选择新的视角

主题的提炼还有一个视角的问题。选取的材料相同,如果观察和认识的角度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主题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尽量寻求材料自身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才能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角度要新,新的角度能打开我们的视野,发现材料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并把它同现实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东西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事物从新角度获得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提炼出来的主题才可能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增强文章的社会效果。

在《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4年度新闻佳作赏析》一书中,王汝峰写的评介文章《群星灿烂看创新》,从“选取新视角、揭示新含义”方面分析、评价了获奖的广播节目的特色和亮点。如何避免对同一类内容的报道雷同化的问题,他颇有见地:“……以独到的认识、独立的思考来观察和解剖事物,做到‘同质异场,同场异形’。就是说,在新闻的背景、环境和条件上有变化,在表现形式上有变化,追求自己的内容特色和解读方式。同样的题材,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新闻形式,同样会取得最佳的新闻效果。”他讲的防止雷同、力求出新的问题,包括形式、内容和提炼主题的角度。

在这本新闻佳作集子中,评价者还分析了浙江乐清电台的一则短消息《一位中学生与总理的对话》,指出记者不是对国家领导人深入基层视察做一般性报道,而是“找到独特的视角”,抓住了视察中极富特色的内容。报道了“当地一个中学生偶遇温总理视察灾区,她大胆反映了她们村山体断裂,面临险情的情况,当即得到了总理的回应。节目平实自然,既表现了总理雷厉风行、平易近人的风格,又展示了当代中学生关心社会、敢于直言的精神面貌”。这篇报道很短,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炼出一个独特的主题,洋溢着多种内涵,格外新鲜,别开生面。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20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