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族餐饮文化特点
内蒙古地区临近北京,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员流动的频繁,百余年来,蒙古族饮食习俗对京城餐饮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蒙古族饮食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蒙古族一日三餐,重视早餐和晚餐。早餐通常是奶茶泡炒米,再加少许奶皮、奶豆腐等;晚上多吃羊肉混汤面、鲜奶面饼或手扒羊肉。最具特色的菜品是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人每天都离不开奶茶。
历史上,众多蒙古族人迁居北京,带来了蒙古民族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丰富了北京人的饮食结构。蒙古民族素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爱好和需求,带动了北京市场和北京人的生活。清代,北京就有专门销售牛羊肉、奶制品的店铺,羊肉店铺尤其多,羊肉的消费量很大。老北京卖羊肉的店铺一般都设有一个床形的大木案,以便切割和摊放羊肉,因此得名“羊肉床子”。这些店铺的羊肉主要来自蒙古族地区,俗称“西口大羊”。羊肉床子不仅卖生羊肉,还制作烧羊肉及羊头、羊杂碎、羊肉馅包子等熟食出售。
蒙古族的奶食品也在北京受到欢迎。据清代沈太侔《东华琐录》记载:京师筵宴,蒙回并列藩国,故筵前饮器,以牛乳为珍贵必备之品,上日御两膳,大官光禄,别以金银器蓄之。市肆亦有市牛乳者,有凝如膏,所谓酪也,或饰之以瓜子之属,谓之八宝,红白紫绿,斑斓可观。溶之如汤,则白如饧,沃如沸雪,所谓奶茶也。炙奶令热,熟卷为片,有酥皮、火皮之目,实以山楂、核桃(仁),杂以诸果,双卷两端,切为寸断,奶卷也。其余或凝而范以模,如棋子以为饼;或屑为面,实以馅而为饽,其实皆所谓酥酪而已。除奶食品外,北京的面茶也是蒙古族的食品。从烹饪方法看,蒙古族的烧、烤、涮、煮、炖等烹饪方法也早就传入北京,融入北京人的生活中。蒙古族的烧、烤等烹饪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变化,形成了具有北京风格的烧烤食品。
2.蒙餐代表性食品
烤全羊:蒙古族名菜,为迎接贵宾或举行宏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全部烤制而成。羊形完备,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涮羊肉: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姜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膻不腻,边涮边吃。
烤羊腿: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羊背子:羊背子是蒙古族大众最喜欢的珍贵菜肴,唯有在敬拜、婚嫁、老人庆寿或接待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可见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锅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羊背上,以相同羊的爬卧状貌上桌。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拉一条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手扒肉:手扒肉是内蒙古大草原各族百姓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将羊按各关节带骨决裂成数块,放入不加盐和其他佐料的白水锅内,大火沸煮,肉一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易于消化。
炸羊排:精选羊肋条骨油炸而成,熟后撒盐等调料。
烤羊尾:以羊尾膘脂、鸡蛋清、果脯、白糖为原料烤制而成。此菜苦涩酥脆,带水果味。多用在接待宾客宴席上。另外在涮羊肉时也可点盘羊尾片涮来吃。
烤羊方:以羊肉块裹以鸡蛋、面糊并加多种佐料放烤炉烤制。该菜香酥可口,一般配以荷叶饼、大葱、甜面酱食用。
烤牛鞭:以内蒙古草原公牛鲜牛鞭改刀作菊花形,配以枸杞烧制而成。此菜色泽鲜艳、口味咸醇,食用、药用价值兼备,具有滋肾润肺、强筋壮骨之功效。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求,色白透亮,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养分,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至正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慢慢发酵变酸。当马奶变得平淡透亮、滋味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夏秋间,把鲜牛奶倒入锅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结一层蜡状脂肪,用筷子挑起挂在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在秋冬季节把这种奶皮子取来用火烤得里边热透、表皮冒油时,蘸糖食用,可称草原上的美味。奶皮子属奶食中精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又称奶油、黄色,鲜牛奶倒入桶中,发酵成酸奶,用杵杠搅和分辨出白脂肪,滤去渣滓,放小火上熬,水蒸发后,待颜色慢慢由白变黄,冷却后,即成酥油。滋味特别,营养价值极高。
奶酪:把鲜奶盛于容器中,待发酵后,开始出现分离现象,浮在上面的是奶油;沉在下边的,像豆腐脑般的凝状物,就是奶酪。奶酪可清饮,也可拌饭或拌炒米食用。既清凉可口,又消暑解热。
酸奶: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晾凉,使其发酵,孕育发生酸味;或者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孕育发生酸味,便成酸奶。
奶茶:蒙古民族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喝时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些黄油。可以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效。
扒驼掌:以骆驼前掌为主料、口蘑为辅料烹制的菜肴。此菜色淡白,不肥不腻,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
糖醋驼峰:以驼峰为主料,鸡蛋、淀粉、面粉为辅料,加糖、醋、精盐、姜水、大油、葱花、蒜末、高汤等烹制而成。此菜香酥软嫩,酸甜不腻。
烧卖:又称稍美,俗误作烧麦,是蒙古族传统美食。清朝时北京前门一带经营稍美的饭馆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美”字样。稍美皮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出笼时鲜香四溢。观其形,只见皮薄如蝉翼,明亮透亮,可筷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
莜面:莜麦磨成的面粉称莜面,产量虽低,但含有高蛋白和铁、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莜麦。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现在仍为本地百姓的上等主食。莜麦加工技巧特殊,加工时先要将莜麦淘净,晾干后上锅煸炒。炒熟后再上磨加工成面。官方的吃法颇多,有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搅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多种多样的吃法。吃时可按各人的口味不同和时令的不同配以羊肉汤、盐菜汤、时令蔬菜等。
荞面:荞麦经过加工,磨成面粉,叫荞面。一般有荞面圪坨等。
蒙古馅饼:以面稀、皮薄、馅细为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菜如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用筷子破开饼皮,热气升腾,香味扑鼻,引发人们强烈食欲。
炒米: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炒米分为两种:脆炒米用于泡奶茶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饭,还可用酸奶或鲜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味美、食用方便且耐饥的特点,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奶豆腐:牧民冬季的奶食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压榨成为酸奶豆腐;另一种是将奶放入器皿中发酵,将上面一层“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锅中煮沸将酸奶汤抛出,经多次搅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种型块,然后切成长条或小放块,在太阳下吹晒、晾干,即成为奶豆腐,口味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