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餐饮和清真饮食文化,是伴随着宗教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北京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朝定都北京时起,便有大批的阿拉伯商人、波斯人以及中亚乃至东欧等地区的各个民族的人迁徙到北京和中原地区。此后历经明、清,回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却无太大改变,北京清真饮食文化也因之得到保留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逐步落实,清真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在京的穆斯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文化,并且使其成为北京餐饮文化的一部分。
狭义上的清真菜就是回族菜,因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区内都建有清真寺,“清真菜”一名由此而来。广义上的清真菜,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菜肴。这些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人们习惯上又常常把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味菜肴划出来,称为新疆菜,而特指回族菜肴为清真菜。
清真菜点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饮食规定,绝对不用禁食的家畜及其他凶禽猛兽,不用牛羊的血液、生殖器等物,水产类只用那些脊有刺、腹有翅、身有鳞、口无齿、形美而性善的鱼类,绝大多数清真菜都以牛羊肉为主。清真菜点用料极为讲究,主料突出,注重香料的使用。因为注重使用香料,所以清真菜点一般醇香味浓,甜咸分明,酥烂香脆,色深油重;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而不膻,嫩而有味。
明初,因长期战争,北京城内人口锐减,燕王朱棣(明永乐帝)北上定都北京,并决定“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据传,元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梁姓回族厨师随燕王北征,因其技艺高超很得燕王赏识。进京后,被永乐帝赐为“大顺堂梁”,定居牛街,人称“厨子梁”。
此后,回民名厨辈出。如阜成门外的“厨子魏”、德胜门外的“厨子金”、崇文门的“厨子鲍”、朝阳门的“厨子黑”等,厨行成为当时回族人择业的热门行业。
清末民初,北京清真餐饮业得到长足发展,烤肉宛、烤肉季、东来顺、元兴堂、两益轩、同聚馆、西来顺、正阳楼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清真菜馆。当时,清真饭馆以菜系分为东西两大派:东派以白魁的烧羊肉、通县小楼烧鲶鱼为代表;西派以两益轩、西来顺为代表。在烹饪技法上,东派重传统,西派重创新。民国初年,东来顺饭馆开业,经营涮羊肉,汲取各家优点,很快后来居上。
烤肉宛、烤肉季为京城著名清真特味饭庄,“宛”在城南,以烤牛肉著称,“季”在城北,以烤羊肉见长,“南宛北季”闻名遐迩。
牛街厨师冯金轩开办的元兴堂饭庄创建于清咸丰年间,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王公大臣、坤商富贾。民国初年,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军阀政客们常至此用餐待客,曾鼎盛一时。
牛街厨师杨玉山、王德海合资创办两益轩饭庄。1912年开办之初,以旅客包饭为主,1918年改为饭庄。除供应清真“鸳鸯卷果”“万年青烧鱼翅”等菜肴外,还将南方回民风味菜“爆牛肉”“红烧鸡”“东坡羊肉”等移植过来,别具特色。
1928年,国都南迁,此后,政治中心转移,北京经济萧条,许多高档清真餐馆因规格固定不变、经营灵活性差而陷于困顿。适合京城普通民众的清真小吃则有所发展。这些清真小吃多集中于市井繁华地段,如东城区的隆福寺街回民小吃店、宣武区的天桥小市和大栅栏门框胡同一带等。如俊王的焦圈、馅饼周的馅饼、豆汁张的豆汁、豆腐脑白的豆腐脑、羊头马的白水羊头、爆肚王、爆肚满、穆柯寨的炒疙瘩、盆糕李的年糕、年糕王的切糕以及小规模经营的羊肉馆等。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清真餐饮业行业得以恢复,经营转向正常。1954年,北京宣武区开设了第一家国营饭馆广内回民食堂。1956年北京实行改组合并成立了大栅栏小吃店、南来顺小吃店、校场口小吃店、北线阁小吃店、虎坊桥小吃店等规模较大的清真小吃店。“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餐饮业遭受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后,北京清真餐饮业恢复发展。1980年,北京市清真餐馆只有170家,个体餐饮户只有37户。1988年,北京市登记审批的清真餐饮、副食和食品网点(包括国营、集体、个体)1 012家,其中餐饮网点563家,占网点总数的55﹒6%。到1992年,东来顺、又一顺、西来顺、同和轩、两益轩等清真老字号均已恢复,全市共认定清真饮食经营网点达2 007家。1993年北京市民委对全市清真餐饮、副食行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有清真饮副食网点2 134家,其中餐饮行业1 123家,包括清真餐馆430家,清真个体餐饮户693家。
清真菜品方面,回汉切磋,集地方之精华,能制作出牛羊肉、鸡鸭鱼虾、山珍海味类菜肴总数达700余种,其中,东来顺的涮羊肉、同和轩的焖炉烤鸭堪为杰出代表。北京众多价廉可口的风味小吃大多由回族经营制作。主要有烧饼、麻花、油条、切糕、炸回头、面茶、杏仁茶、茶汤、豆腐脑等及各类蒸食,这些小吃选料考究,蒸、炸、煮、烙花样繁多。清真餐饮业的发展是南北风味与回汉厨艺的共同结晶,彰显着回族厨师开明、好学、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在京的回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文化,并且使其成为“京味文化”的一部分。
清真菜是北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元以来,受兄弟民族影响,北京人多喜食羊肉,早在乾隆年间,就出现了著名的全羊席,可用羊的各个部位做出多种美味佳肴,有汤、羹、膏等,有甜味、咸味、辣味、椒盐味,或烤或涮,或煮或烹,或煎或炸,使烹羊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这种技术后来很自然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所继承,他们在京开设了许多善治羊馔的清真餐馆。清末民初的文兴堂、又一村、两益轩、同和轩、西域馆、庆宴楼、东来顺、西来顺、又一顺等,都是清真馆中的佼佼者。直到现在,清真菜在北京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深受回、汉等各族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