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五六百米长,以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闻名于中国。牛街清真饮食文化是阿拉伯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表现出这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强大生命力,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特色。
牛街小吃品种可达200多种,堪称清真小吃博物馆。春天,鲜香热软的五香豌豆,湛青碧绿的咸豆角,各种元宵、糕坨,外焦里嫩的炸春卷纷纷应市。夏天,各种冷爽的小吃令人目不暇接,爽如滑脂的奶酪,清凉碧绿的荷叶粥,甜凉软糯的艾窝窝,灿若黄金的豌豆黄,还有扒糕、凉粉、酸梅汤、冰碗、烧羊肉……应有尽有。秋风将至,街巷里飘来阵阵烤肉香,鲜老玉米也上市了,还有杂碎汤、芸豆饼、爆肚儿、山楂糕、糊子糕……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美味。入冬,街上渐可闻到香甜诱人的烤白薯味,牛骨髓油炒面、面茶、红豆大麦粥、炸豆泡、涮羊肉,吃得人暖融融热乎乎。
还有一些常年供应的小吃也处处可见,甜的、咸的、煎的、烙的、稀的、干的……值得一提的还有牛街人的姓氏,前面大多冠以一个“小吃”,这是表明牛街人职业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如从事小吃制作的切糕张、馅饼周、烤肉刘、豆腐脑白、爆肚儿石;干厨行的厨子冯家、厨子梁家、厨子杨家、厨子金家、厨子许家;从事果行的果子贾家、干果子王家;从事菜行的菜牙张家、山药马家……这一家一户构成了牛街特有的饮食体系,牛街可谓“小吃之街”。
注重食品的保健功能,是清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是自元开启的清真饮食文化先期形态的发展和继续。食物中加进药物的成分是其突出特点,它反映出中国伊斯兰教吸收、利用、发展了先进的阿拉伯饮食文化,最后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演进过程。闻名全国的月盛斋熟肉,配方中就加了多味既是香料又是药物的佐料,如茴香、丁香、豆蔻、砂仁、肉桂等。牛街饮食的保健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食物结构全面以小吃为例。牛街小吃丰富多彩,取料极其广泛,莜麦做的饹,荞麦做的扒糕,糜子面做的茶汤,绿豆面做的绿豆丸子,江米和小黄米做的切糕,江米面与小豆以及红枣做的盆糕,白芸豆和江米面做的豆豉糕,黄玉面做的驴打滚,大麦米做的肉粥,小米面做的丝糕,以及加入核桃、花生、瓜子、杏仁、榛子等多味高营养干果的八宝羹,五谷杂粮,无所不有。这多种谷物营养成分的摄取,加之牛街人喜食牛羊肉,每日摄取较多的蛋白质,从而保证了饮食结构的全面。
讲究食物的搭配以甜、咸“果”为例。此两种食品最富牛街特色。它们经常如孪生兄弟,一同出现在餐桌上。这两种食品一甜一咸、一荤一素,甜者的主要成分为山药、大枣,咸者的主要成分为肉末、姜末。果的外皮均用豆制品油皮包裹。这里边有菜有肉有果蔬,且多为辛温、补气之品,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
饮食习惯科学卫生牛街人注意饮食卫生。清洁是伊斯兰教的首要教义,《古兰经》上多处可见。教法规定要经常剪指甲、洗头、清理毛发等。这些讲究个人卫生的教义,在长时间的传播中,它的意义已不局限于只是一种宗教法规,而是作为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流传下来。牛街的小摊铺大都非常清爽,摊上备有“汤瓶”,专门用来洗手。店主头戴雪白的小帽,餐桌刷得透白茬儿,不见油污,让人吃着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