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思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其他层次或段落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内涵。

开头是文章所叙写的事物的开端,或者所要议论问题的提出。一般指文章的第一段或第一个层次,不是文章的第一句话。结尾是所叙写的事物的结局或议论问题的解决。

自古以来,文章家都很重视开头和结尾的构思。明代谢臻《四溟诗话》:“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可见,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开头

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起笔,能否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关键在于开头。“万事开头难”,难在它涉及到文章的整体建构和内容,全篇的基调是否和谐统一。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切题

所谓切题,就是要揭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无论开头是描绘环境、推出人物,还是叙述事件、渲染气氛,都要考虑到表现主题的需要,使文章的开头具有某种指向性。如果开头就偏离了主题,就会越写越偏离中心。开头切题有利于下文表现主题,展开故事,也有助于读者顺利进入文章的主题。《水浒传》的开头起于踢球发迹的高俅,与作品所反映的“官逼民反”主题是相对应的;《三国演义》的开头始于“桃园三结义”,也是因为作品所秉承的“尊刘抑曹”的思想。

2.有吸引力

好的开头对读者的阅读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和暗示作用,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吸引读者读下去。俄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自己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序言中说:“我援引小说家所常用的诡计:从小说的中间或结尾抽出几个卖弄玄虚的场面来,将它们放在开头的地方,并且给装上一层迷雾。”在《怎么办》中,一开头就写罗普霍夫伪装自杀,这样处理就引起了悬念,然后再倒叙他过去与薇拉、吉尔沙诺夫的关系,解释他假自杀的原因,令读者产生一睹为快的兴趣。

3.定调

所谓定调,指在文章的开头就要确定全篇的基调。开头是定基调的地方,能否定得准,关系到全篇基调是否和谐统一。这种基调须贯穿全文,以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进而把握主题。例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展示给读者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月光下,女人编席,远处一片飘着荷花、荷叶香的白洋淀,基本色调就是“洁白”、“银白”、“透明”,没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也没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通过这样极富美感的开头,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带入一种特定的氛围。与此类似的这种诗情画意般的画面,中间部分有段关于白洋淀水面的正面描写,末尾处的对于荷花淀的直接描绘,都与开头的色调保持一致。显然这种基调贯穿始终,开头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开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开门见山式。在文章的标题之后,行文一开始就接触文章的主题,或开宗明义就揭示中心论点。如李斯《谏逐客书》开篇就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直接揭示主题,使读者顿然明白其主旨。

二是曲径通幽式。根据写作目的,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和故事,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或先叙述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引用名言警句以作叙事的开端。这种写法如园林之峰回路转,由远及近,娓娓道来,使作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自然而然地被文章所吸引。例如,汪曾祺的《翠湖心影》即是如此开头的: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翠湖。

文章开头就先宕开笔墨,叙述跟翠湖有关的一个笑话,然后曲折引入正题,既能引起阅读兴趣,还能自然地转入文章的描写对象——翠湖。

(二)结尾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收得住口,就是好结尾。清代学者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强调:“为人重晚节,行文重结穴。”可见一篇文章的冲击力、震撼力、启示力往往来自结尾。文章在终篇如何收笔十分重要,结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好的结尾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保证文章结构的完美。既可以帮助读者明确主旨,加深认识,又可以使读者感到回味无穷,增强感受。虽“无他事继其后”,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余味无穷。一个好的结尾,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自然天成

文章的结尾是内容发展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应该水到渠成,了无痕迹,如同百川归海一样自然。作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不能画蛇添足,不能让人有生硬之感。

2.收束全文

指结尾应归拢全篇的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既回顾上文,又点明主题,做到收尾有力,不能给人以收束无力、草草收兵的感觉。

3.留有余韵

文章结束之时,是读者沉浸于情境之中,感受到寓意之时,如果能够给读者留下某种回味、想象及思考的空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追求富有余韵的结尾,就是要做到含蓄,富有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总结式结尾。结尾对全文简要概括,帮助读者掌握基本内容,明确文章主题。如纪录片《故宫》第十二集《永远的故宫》结尾:

紫禁城初建于明朝,鼎盛于清代,五百年间,它曾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帝王将相的舞台。故宫博物院,得名于1925年。80年来,它历经风雨走向复兴,最终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文化宝库。今天,紫禁城既古老又新鲜,它正承载着历史,创造着未来。

二是含蓄式结尾。如鲁迅《故乡》的结尾,不直接点题,深沉、含蓄,富有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是展望式结尾。顺着思路发展,最后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以此激励人们,鼓舞斗志。如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的结尾:

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我坚信,这样一个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

当然,有的结尾方法不是单一的,可能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关键是结尾能够恰到好处地为主题服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20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