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创立于什么时候?
英语“银行(bank)”一词源于拉丁语“长板凳(banco)”。因为过去在意大利的港口城市,货币兑换商是坐在这种长凳子上为来来往往的商人进行钱币兑换的。英语将这个词转化为“bank”,原意为储钱柜。在中国,由于以“银”为通用货币,经商的店铺又称“行”,故译为“银行”。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货币兑换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手中聚集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
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都已经有了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公元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
在中国,银行起源于唐代,唐玄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蔡襄知福州时,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中国开设了第一家商业性质的银行,名叫“中国通商银行”。公元1908年,它改名为“大清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