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手势是什么意思?“V”字型手势的由来是什么?
“V”型手势用英语表示是“Victory”,即胜利。要说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
公元1337年就诺曼底领土纠纷及王位继承等问题英法两国打打和和,僵持不下,此后打了数十年的仗,史称“百年战争”。公元1415年前在法军的蚕食下,英军节节败退,仅保留法国西部沿海的5个港口。当时统率英军的是英王亨利五世。
公元1415年英军伤亡达到4000人,亨利五世只剩5000名长弓手和900名骑士。亨利五世陷入绝境向法国请和,遭拒。高傲的法国贵族放话:我们要把英国这些农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来,让他们永远没法拉弓射箭。10月25日清晨,战争打响,亨利五世说逃不掉了,要想保住食指和中指只有拼命。所谓哀兵必胜,战役最终以法国人的失败告终。此战法军伤亡过万,仅大大小小贵族就死了5000人,皇室总管阵亡,大元帅被俘。亨利五世下令处死所有法国俘虏,面对昨日还不可一世、今日却沦为俘虏的法国人,英国弓箭手伸出自己的食指和中指向法国贵族炫耀:你们不是想砍我们的手指吗?它们还完好无缺。此后,V型手势被作为代表胜利的手势流传下来了。
公元1940年末,有个比利时人维克多突发奇想,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提出以“V”作为胜利的意思,呼吁人们在德军占领区广泛书写字母“V”,以示对抗战的坚定信念。几天之内,比利时的首都、城乡街道上和墙壁及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德军营内也频频出现。很快“V”字便不胫而走,传遍欧洲,亲朋好友见面也往往用“V”字手势打招呼,心照不宣地表示抗战、反法西斯的决心。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公共场合露面时经常做“V”字手势,使得“V”字手势更具不朽地位。尤其是公元1940~1950年,“V”字手势几乎就是胜利的同义词。此后,“V”运动高涨,在欧洲掀起一场反法西斯的斗争高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冲击着德军的心理防线。所以,“V”字手势它绝对不是随意而来的手势,而是有着非凡意义的,而且使用也是有讲究的。
在美国,做“V”字手势时一般是掌心朝前,对着他人。英国人则有时掌心朝前,有时掌心朝后,对着自己,但当掌心朝后时是一种粗俗猥亵的做法。
丘吉尔在公元1941年一次演讲时,曾经掌心向后,对着英军做“V”字手势,引起很大的议论。今日在英国如果你不明白掌心朝里和朝外的区别,你不是孤陋寡闻就是你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