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何以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面旗帜?
“建安”是东汉时期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文学”因为独特的审美风格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东汉末年,社会的急剧变化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以曹操父子为首,包括“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等诗人,形成一个以邺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史称“建安文学”。他们在诗歌上刚健挺拔的审美趋向和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文学”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灾难,而且表现出一种结束战乱、重建家园、振业兴邦的强烈的担当精神。曹操正是这一潮流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充分反映了建安时代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把我国古代诗歌的写实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明确的政治理想。曹操在治军上采用了法家“讲求实际、赏罚严明”的思想,在政治理想上却追求儒家的“仁政”。他的诗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还具有积极的社会理想和英雄色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正体现出了他的豪情壮志。曹丕、曹植兄弟,博通经史,文武兼备,颇有“救民济世”之志。“建安七子”也不甘以文士自居,富有忧国之思和拯世之志。
第三,鲜明的个人风格。用刘勰的话说,“志深笔长、慷慨多气” 是整个建安诗坛的基调。文学开始走向自觉是从建安时代开始的。建安诗人,就个体而言,性格鲜明,眼光高远,卓尔不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创意,独辟蹊径。如曹操的诗古朴苍健、气韵雄沉,曹丕的诗隽秀婉约,曹植更是诗才横溢,三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建安时代诗歌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第四,浓郁的悲剧色彩。一方面连年战乱引发的社会灾难触目惊心,另一方面拥有建功立业理想的英勇将士们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巨大牺牲。令人悲叹的是,时代给他们提供了思考和呐喊的空间,但无法给他们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空怀报国之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色彩油然而生。
正因为具备上述特点,“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丰碑,它不但成为后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典范,而且被后世文人作为追求创作独立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