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苏轼何以成为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坐标?
陶渊明与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众多文人精神追求的坐标。
从相同点来看,两人都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人格的独立。晚于陶渊明600多年的苏轼,一直把陶渊明当作知音。他甚至认为陶渊明是自己的前生:“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他对陶渊明的诗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并追和了100多首。他更欣羡的是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宁静平和的人生态度。他们心怀理想,分别站在各自时代的前沿,与黑暗社会抗争,不肯向庸俗的功利社会风气妥协。这种刚正不阿的品格与气节向来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敬仰和追慕。
陶渊明与苏轼又多有不同。前者那种虚怀若谷、冲淡旷远的性格背后是平和,而后者那种厌倦仕途、追寻自然的情感背后是无奈,甚至是悲凉。所以陶渊明的回归是彻底的,他的归田不是仕途失败、心灰意冷后的消极回避,而是重新选择另一种人生,而且真心快意于这种人生。这一切说明,他已经看透社会的污泥浊水,于是游离于社会功利之外,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穷乐趣。而苏轼一直渴望能够在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然而在新旧党争中,他屡遭挫折,从失望走向绝望。尽管他也想避世,回归自然,但是他执著的性格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他永远不可能放下民生疾苦去做一个悠闲的诗人。
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陶渊明和苏轼的身上捕捉到了他们各自的闪光点,或者说自己最缺少、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陶渊明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纯粹、率真的人生。他带着恬然与快意进入创作,把内心情感与自然万物完全融为一体,把田园诗写到了极致,以至于历代知识分子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种由衷的释放和温暖的慰藉。而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穿越现实”的巨大张力,不同于西方的二元对立,也不同于道家的消极避世,尽管他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但他总能化解这种矛盾和痛苦,汲取儒、释、道思想,从容面对世界,这种生存在现实世界中的智慧与独立人格,为那些追求自由与独立而处于痛苦与迷茫的知识分子们指示了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