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有什么不同特点?
婉约和豪放是宋词的两种风格,在代表词人、形成时间、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秦观、姜夔、欧阳修、李清照等;而“豪放派”除了苏轼,还有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等。
从形成时间上看,“婉约派”要早于“豪放派”。词在唐代诞生,它最初的使命就是为了“娱情”,词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它的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大部分婉约词写的都是男女爱情、离别感伤等。从宋初开始,也有文人开始尝试以诗入词,或在词中加入民歌的特点,试图增加词的表现力。直到苏轼登上词坛,“豪放派”才真正与“婉约派”相比肩。“豪放派”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范围,国家大事、个人志向都可以入词。
从情感表现的方式来看,“婉约派”含蓄委婉,“豪放派”则直抒胸臆。从语言风格上看,“婉约派”清新绮丽,婉转有致,而“豪放派”境界开阔,一泻千里。正如俞文豹《吹剑录》的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恰是对宋代词坛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