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遭遇对她词风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看到女性的身影,直到李清照登上文坛。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18岁嫁给了赵明诚,幸福的婚姻和闺阁生活是她前期创作的主题。随着丈夫的出仕,夫妻分居两地,她写出了一首首带着思念和忧伤的望夫词,其中也透露出夫妻心有灵犀的幸福感。
“靖康之难”将李清照的人生推向了不可预知的苦难。她与丈夫匆匆逃往江南,收集的金石文物和珍贵书籍也在战火中遗失,更不幸的是丈夫也在路途中病逝。丈夫去世后,她拖着病体孤身一人逃难,词作也多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悲歌,风格上也由明亮清新走向了沉重哀婉。往日看见大雁想到的是丈夫的关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如今再看到大雁是无比的伤心与绝望——“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的词作正是她生命历程的映照,而其中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不落窠臼,在众多词人之中独树一帜。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窗、帘都是最常见的景物,但在李清照的笔下却能巧妙表现出她老年寡居的寂寞和孤独。
李清照的一生既寻找到了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也饱受过家破人亡的苦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强创造了众多情感丰富的词作。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在和平年代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也能感受到战火纷乱中女性命运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