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汉赋的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
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出现在《荀子》一书中,其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它着重铺叙和描写,抒情不多;行文中韵散间出,诗文兼具;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问答形式。赋在汉代获得极大的发展,是汉代有代表性的文体。
汉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被称为“骚体赋”,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西汉盛年的赋被称为“大赋”,这是汉赋的主要形式。大赋结构宏大,往往借物寓意,讽喻劝谏。艺术手法上铺张扬厉,语言风格绵密细致、富丽堂皇。枚乘的《七发》是开山之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等也都是名篇。东汉中叶以后的赋被称为“小赋”,以抒情、言志为主要特征,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等。尽管大赋有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之嫌,但在丰富词汇、辞句以及技法,特别是反映时代特征、促进文学观念的转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汉代之后,赋又经历了俳赋、律赋和文赋等几个阶段。六朝赋又称俳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唐宋阶段讲究韵律的赋称为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被称为文赋,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