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散曲对诗词的继承与创新表现在哪里?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民族融合创造了不同文化深入交流与融合的机会,散曲作为一种抒情文学的新样式应运而生,它短小灵活,可以独立存在。相对于元杂剧而言,它往往表现为作家单纯以短曲的形式抒情。在语言上,它遵守一定的格律,押韵较灵活,还可以根据情感来增加衬字。衬字口语化明显,散曲形式上也更加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虽然元朝统治者仍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但是不可否认,儒学的影响日益减弱,加上元朝开国之君曾尝试将蒙古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各种新的思想纷纷涌入中原。这些改变也促使文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相比以往诗歌、词的“哀而不伤”,讲究含蓄之美,散曲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它发扬了传统的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同时正因为审美的变化,散曲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把散曲分成三品:一曰清深,二曰豪旷,三曰婉丽。 在元后期,由于文人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华丽,雕饰字词,写法逐渐向诗词靠近,反而失去了散曲自己的独特个性,走向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