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阅读研习诗歌的目的。因为不同目的会导致不同内容的选择和不同方法的运用。一般说来,教师阅读诗歌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工作的需要;第二种是专业研究的需要;第三种,怡情养性,提高艺术修养的需要。
其次,根据研习目的筛选适合的诗歌阅读内容。出于工作需要,选择目标一般会比较具体。比如这个阶段在讲白居易的《长恨歌》,那么阅读重点会放在白居易的诗歌上面,以便建立对白居易的整体印象;近期要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班会,可能就会动员同学收集描写春天的诗歌。出于专业研究的需要,阅读范围、选择方向会更加明确与深入。这里重点谈谈第三种。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建构与质量,从古典诗歌中去寻找一种洗涤灵魂、润泽情感的营养,表现了现代物质生活向古典文化精神的回归,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阶层必然义不容辞。中国古典诗歌史,其实就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历史,从“风”、“骚”问世,到“建安风骨”,从民歌的自由绽放到文人创作的推陈出新,古体、近体,边塞、田园,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可谓博大精深。我们追寻诗人的脚步,触摸高贵的灵魂,感受时代的波澜壮阔,享受艺术的惊心动魄。
最后,选择适合你的阅读方法。读诗的方法很多,没有好和不好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别。下面介绍几种适合教师的阅读方法供参考。
第一种是诵读法。尽管这是最传统的读诗方法,但是不得不承认,它至今仍然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成人也不例外。尽管成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少年儿童,但是由于成人的理解能力增强,而且一般成人读诗是主动阅读,所以通过诵读的方法仍然会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何况中国的古典诗歌特别注重音律,这就决定了诵读是最容易进入诗歌意境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种是专题阅读法。即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去阅读某一个专题,以期获得比较深入的阅读效果。专题可以是对一个诗人主要的或者是全部作品的阅读,也可以是对一个时期、一个流派不同诗人的系统阅读。
第三种是比较阅读法。此法就是把具有某种共同特质的诗人放在一起,通过比较的方法,体会到他们同中有异,或殊途同归。在这种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惊喜的发现,因此更容易建立阅读的成就感。
第四种是笔记阅读法。所谓不动笔不读书。动笔既可以在原文中勾画圈点,留下自己不同时期阅读的记录;也可以将优秀的句子摘录下来;还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读诗见解。
第五种是交流巩固法。从学习规律的角度上来看,能够将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科学方法,尤其是现代充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变革更是对此最好的说明。所以当你有了深入的阅读,形成了独到的体会,最好能通过合适的途径获得与别人交流的机会。
第六种是实践法。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深化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美学价值的体现。尤其是作为教师,往往会把阅读当作教育教学的一种资源。当然,阅读诗歌所得到的智慧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需要经验,更需要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