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散文大国。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他文体相比,散文不但数量多,而且创作内容广,绵延时间长,时代影响大。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文体。”
迄今为止,中国散文已走过了约三千年的历程。甲骨卜辞是散文的雏形,而《尚书》被奉为古典散文之祖。先秦时期,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是当时极为矫健的两翼。到汉代,散文延续了先秦“文章经世”的传统,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的创作成就较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民族矛盾日趋激烈,除“建安文学”现出些微光芒外,散文总体上黯淡无光。唐宋时期,散文达到了巅峰,通过一系列文学运动的推动,散文的文风、文体演变迅猛,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元代散文秉承唐宋风采,创作上主张“宗唐得古”。明清时期,散文的文体日趋多样,流派多方并存。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自先秦到晚清,散文在古代文坛上从未缺席。特别是在文道结合理念的作用下,散文与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关系紧密,时代烙印鲜明。散文创作名家辈出,灿若星辰,先秦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汉代有司马迁、贾谊、班固,唐宋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八大家,明清有归有光、袁宏道、张岱、姚鼐等。其经典作品无不表达着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记录着伟大的中华文明动态发展的历程。散文以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无可替代的文化载体,在华夏文化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最早的散文片段是殷商甲骨文的卜辞,简短记录了当时的生活或重要活动,被视为早期片段式的散文;成篇散文的出现应该追溯到《尚书》。相传《尚书》最早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后来因社会变迁,几度焚毁修补,流传至今。《尚书》是散文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篇的散文集。它记载了从尧舜到夏商周两千余年的社会情况,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善用譬喻,描写生动,结构完整,有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即出自本书,例如“纲举目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