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曲为什么兴盛于元代?
首先,是戏曲自身的演进使然。经过漫长的孕育和发展,金末元初,以元杂剧为代表的戏曲进入了它的成熟期。历史记载,金章宗时,杂剧“凤凰四飞”已经在中都(燕京)演出。晋南地区出土的杂剧砖雕墓葬群所显示的歌舞说唱表演体制已经与后世的杂剧无异。
其次,市民文化的迅速崛起。自唐宋起,世家贵族走向衰落,商人地主阶层崛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城市勾栏、瓦肆的出现和市民游冶之风的兴起。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描摹世俗生活,曲尽世间百态,讲述悲欢离合的通俗文艺受到人们的喜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唐传奇《莺莺传》,宋时被改编为说唱流传于民间,而到了金章宗时期又被董解元改写为诸宫调,后来又成为元杂剧《西厢记》的蓝本。
此外,文人参与杂剧的编写,成为元杂剧兴盛的重要原因。金末元初,一批文人或绝意仕途,或为异族压迫,无仕进之望,遂流连于勾栏、瓦舍,这就使他们能够熟悉戏曲演出的形式,进而他们开始大量写作剧本,从而促进了元代文人杂剧创作的兴盛。
2.诸宫调和元曲有什么关系?
诸宫调就是在一出戏中使用若干宫调中的若干曲子,结构和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它说、唱结合,使戏曲由单纯的歌舞向叙事过渡。宫调指每段乐曲的调高和调式,并用特定称谓做标志。每段乐曲都有所属之宫调,比如【端正好】属于仙吕宫,【一枝花】属于南吕宫。现存金代中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以称为代表作,它的出现为元杂剧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元曲所用曲牌如【点绛唇】、【端正好】等皆出于诸宫调。每一宫调之下统摄若干支曲子,曲间有念白,这些元曲的样式皆出自诸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