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有什么特点?
明代出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家乐盛行,戏曲深入民间。尤其是江南一带,如汤显祖、沈璟等家中皆备戏班。署名为“据梧子”所撰的《笔梦》一书,详细记载了常熟士大夫钱岱家中的家乐戏班。明代无论是富户还是贫民,为看戏曲演出,均不惜废市罢业。
二是创作异常繁荣,作品数倍于元代。明代戏曲作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有皇室贵胄,也有饱学鸿儒,如理学名臣邱濬,也有失意文人,如汤显祖、徐渭等。戏剧的社会地位、创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同时,许多戏剧家对戏曲创作经验的分析总结,也使得戏曲批评得到了空前发展,如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魏良辅的《曲律》等。
明代对戏曲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南方孕育出了戏曲新样式——传奇,其唱腔(唱法)对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南方方言驳杂,南戏(传奇)中有四大唱腔,弋阳、海盐、昆山、余姚,此外尚有多种声腔。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对昆山腔做了重大改革,使得被士大夫目为“极厌观听”的昆山腔温润高雅,深得士大夫喜爱。明隆庆年间,梁辰鱼根据“昆山腔”写的《浣纱记》搬上舞台,大获成功。从此,传奇取代杂剧盛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