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戏曲中的“本色当行”?
一部好的戏曲,人们通常用“本色当行”来评价。“本色”和“当行”本是两个概念。
“本色”由诗论移植而来,本指戏曲的语言特色,延伸为指曲文语言切合剧中人物身份和个性,贴近社会生活;也指戏曲艺术地表现生活本来面目。“当行”本指精通某种业务或技能的行家,在戏曲创作上,要求曲文的创作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要可演可传。明代,戏曲理论家逐渐将“本色”、“当行”并用。“本色当行”的曲文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俗文学性。突出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根据扮演人物的要求、演出环境的需要,该俚俗俚俗,该典雅典雅。
二是可供舞台演出。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的要求,曲文要“胜场”,而非仅供于案头。
三是语言代言性格。演员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要尽可能缩短,作家创作人物语言时要“求肖似、合口吻”。
四是可唱性。曲文要曲词结合,曲调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