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对于文言文解读有哪些帮助?
汉字是中国文化独特的“思维”和“情感”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汉字文化来观照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其演变。汉字经过长久的文化浸染,已经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
如果从中华文化的发生发展学角度出发考察,通过汉字,几乎可以考察到中国记忆、中国思维的原点,这就是文言文阅读的汉字文化观照视角。
纵观每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几乎都有表现文章之“质”的汉字存在,如《劝学》讲“生(性)”、《季氏将伐颛臾》讲“均”、《寡人之于国也》讲“民”、《阿房宫赋》讲“爱”、《烛之武退秦师》讲“礼”、《谏太宗十思疏》讲“德”、《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讲“义”、《始得西山宴游记》讲“合”、《赤壁赋》讲“适”、《逍遥游》讲“无”、《陈情表》讲“孝”、《项脊轩志》讲“成”、《滕王阁序(并诗)》讲“命”、《报任安书(节选)》讲“惑”、《渔父》讲“圣”、《秋声赋》讲“宜”、《六国论》讲“势”等。
这些汉字,或者直通儒家政治、伦理、人格思想的核心,或者精辟地提炼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这些“质”性汉字文化与具体的文本对接,互见互证,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因此,汉字文化观照,其实是文言文解读的天然视角。
所以,自觉的文言文解读,绝不会把汉字当作难以理解的文言表达来看待,仅仅停留在辨析古今意义、用法差别的技术层面上,而应自觉地站在汉字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