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产生的?中医有哪些代称?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历代杰出医药学家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春秋战国到汉代,是中医理论奠基阶段。汉代以后,中医在治疗经验、治疗理论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明清以来,中医理论更趋丰富完整,如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等论断,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在西医没传入中国时,并无“中医”之称,与“中医”相关的称呼有“岐黄”、“悬壶”、“杏林”、“大夫”、“郎中”等。
第一个称呼叫“岐黄”。相传黄帝和臣子岐伯、雷公等探究医术,以问答形式记录成专著《黄帝内经》,又称岐黄之术,该专著对后世中医发展影响极大,故“岐黄”成了中医最早的称呼。
第二个称呼为“悬壶”。传说一老翁专职卖药,竹杆上面总是高高地挂着一个葫芦,他的药无比神奇,药到病除。此后,有人就把“悬壶”(壶即葫)作为行医的代称。
第三个称呼为“杏林”。相传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治病不收钱,只要求治愈的病人种杏树。几年后,杏已成林,硕果累累。他又告诉病人,以谷换杏,换来的谷子救济贫民。人们有感于他的医术医德,便以“杏林”代指良医。
第四个称呼为“青囊”,本指古代医家装医书的布袋。据传三国时期,华佗落狱临死前,为报答一个狱吏的善待之恩,将自己装满医书的布袋相送,该狱吏后来改行行医。此后,人们用“青囊”借指医术、医生。
第五个称呼为“橘井”。传说汉朝有个道士名叫苏耽,成仙前告诉母亲一个秘密:家乡来年有瘟疫流行,用院中井水泡橘叶煎汤服用即可痊愈。第二年,瘟疫流行,这法子果然奏效,而“橘井”也就逐渐成为良药之典的代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