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把“捉刀”与“代笔”连用,它的原义是代人作文吗?
“捉刀”常与“代笔”连用。中国古代的文字最初是用刀子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后来发明简牍后,人们用毛笔在上面写字,如果发现错误需要更正就用刀子削去,再重新写。所以“刀”和“笔”关系密切。
“捉刀”一词来自于南朝宋人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容止》,其文字如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曹操是个反面人物。实际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北方,使混乱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对于结束东汉末年的战乱功不可没。同时,曹操在文学上也卓有建树。
这段话意思是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适逢匈奴使臣来朝见。曹操认为自己长相不够威严,难以达到震慑之目的。于是便命长相俊朗、气宇非凡的崔琰代替自己坐在床上,而自己扮成侍卫提刀立于床边。参拜结束后,魏王命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对魏王印象如何啊?”匈奴使臣答曰:“魏王俊美,丰采高雅,但是,床边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曹操听后,怕使者泄漏了真相,于是便派人杀了这个使者。
这个典故中,“捉刀人”是请别人代替自己的人,与现在词义并不一致。至于后来人们用“捉刀”来比喻代替他人做文章,大概是词语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转义现象。所以,我们常说的“捉刀代笔”,意为替别人撰写文章。此外,替他人代写公文和状词的人旧时被称为“刀笔吏”,也足可见“捉刀”和“代笔”的密切关联性。
刀笔吏
中国古代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如讼师或幕僚。“刀笔”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书写习惯有关。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后用刀刮去重写。所以一般读书人及政客经常随身带着刀和笔,因刀笔并用,所以古代文职官员也被称为“刀笔吏”。
“刀笔吏”还有一层含义:用笔如刀。比喻能够运用文字改变案件,妙笔生花。中国古代有很多通过“刀笔”打赢了官司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