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尊称对方为“足下”,足下这个词的来源是什么?
“足下”一词在古代为对对方的敬称。不但用于平辈人之间,亦用于下级对上级,臣下对君主。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害怕损害了先王的英明形象,对您的仁义声名不利,所以逃到赵国。
关于“足下”的来历,有个令人叹惋的故事。据《异苑》载,春秋时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助其子奚齐继承王位,逼死太子申生。申生之弟重耳为避祸害出走。在流亡期间,很多跟随的人逐渐离去,只有介子推和其他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还一直追随。一日,重耳染上风寒,想要喝一碗肉汤,但是无钱购买。于是,介子推就割下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喝下。
重耳执掌政权后,要先前随同流亡的臣子们,说说自己的贡献,再来论功行赏。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介子推一言不发,晋文公也没想起他来。失望之余,介子推带着母亲归隐山林。有人替他打抱不平,晋文公终于想起他的恩惠,便几次派人去请,但介子推淡泊名利,无论如何也不肯下山接受封赏。
晋文公只好自己去请,但介子推事先带着母亲躲入绵山内。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还是没有找到。这时,有人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肯定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还是没出来。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烧死了。晋文公痛不欲生,趴在柳树上哭了半天。临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当想起介子推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望着它叹道:“悲夫,足下!”
“足下”虽然和脚有关系,但却并非指将他人踩在脚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念友谊之意,表达对于朋友的一种尊敬。
膝下和手下
除了“足下”,中国古代还有“膝下”和“手下”这类称谓,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像我们经常提到的“膝下无子”“膝下承欢”“男儿膝下有黄金”等皆有典故可查。
“膝下”,子女年幼时依偎于父母膝下,故膝下表示幼年。如《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
“手下”意指“领导下,管辖下;下属,部下”。语出《三国志·吴志·甘宁传》:“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宋书·柳元景传》:“道生率手下骁锐纵兵射之,锋刃既交,虏又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