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逐鹿中原”?为什么把争夺政权叫“逐鹿”?
“逐鹿中原”常用来比喻争夺天下。鹿,指狩猎的对象;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一带,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泛指中国。在中原大地展开狩猎,争夺猎物,引申为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楚汉之争时期,韩信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这时,齐国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假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他向韩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却执意不肯。
西汉建立后,刘邦担心韩信谋反,就夺去他的兵权,将其软禁起来。吕后在丞相萧何的策划下,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给杀了。韩信临刑前悲愤地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今日死于妇人之手!”刘邦听后,立即下令捉拿蒯通。没想到蒯通理直气壮地对刘邦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之时,山东六国大乱,一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结果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这只鹿。我那时候只知道韩信,并不了解陛下,况且想夺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想把他们都杀光吗?”刘邦听后,无言以对,就放了蒯通。
那为什么把秦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喻为“秦失其鹿”,而不是别的其他什么动物呢?
这可能与当时的狩猎活动有关。中国古代王公贵族打猎,鹿是最常见的捕杀对象,象征着一定的利益得失。后用来代表政权或国家,逐鹿也就成了争夺天下。
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原意为不知政权会落到谁的手里,这里的“鹿”比喻政权。现在这句话也指竞争或比赛不知道谁会最终取得胜利。
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有一次接见高丽的使臣,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个皇帝?”徐光道说:“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石勒就笑着说:“我如果碰到刘邦,只能做他的部下,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如碰到刘秀,就说不定谁能夺得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