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色”真的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后代超过前代,弟子超过老师。青,靛青,一种有机染料,又称“靛蓝”。蓝,蓝草,一种野生植物。靛青是蓝草的制成品,但颜色呈深蓝,比蓝草的颜色要深。靛青印染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技术,在古代社会有很广泛的应用。
这个典故和类似的表达很早就有了。原始出处应是《荀子·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劝学篇》语言优美,设喻巧妙,成为后世劝人上进的经典作品。首句便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青是蓝中来的,但却比蓝的颜色更深;冰由水结成,但却比水要寒冷。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经常反省自己,才能不犯糊涂,行为上没什么过错。
可见,荀子这里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要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至于表达“后来居上”的含义可能是词义的演变。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这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就有弟子水平超过老师的意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不耻下问是敏而好学的表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水平超过老师应该是老师感到体面和光荣的事情。谁的学识见长,谁就是老师,可以反过来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