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是一种什么技能,真的微不足道吗?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虫:虫书体,古代的一种字体。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北史·李浑传》:“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雕虫小技”从字面上理解是“雕刻虫书体这种技能”,含微不足道的意思。这个成语是从“雕虫篆刻”中演化而来的。这里的“篆刻”是指在木板上刻写篆书体的字,“雕虫”与上面含义同。由于这两种技能在当时非常普通,因此引申为微不足道的技巧。
在西汉扬雄所著的《法言·吾子》中有下面一段话:“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表达了扬雄对于当时浮夸而言之无物的“赋”这种文体的看法,认为其不过是“雕虫篆刻”的微末技巧。
有人说扬雄本来是西汉的辞赋大师,为何自己贬低起“赋”这种文体来了。这可能与扬雄入朝为官后心态的变化有关系。在《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这句话中可以得到印证。
“雕虫篆刻”表达可能过于文言,后人就用“雕虫小技”加以替代。当时主要为了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的文风,曰“赋”为雕虫小技。现在则泛指一切微不足道、不入流的技能或技巧。
大篆
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在汉字的演变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与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通常我们说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大篆中有“石鼓文”,现存的 300 多字收藏于故宫。
秦统一六国后,宰相李斯对大篆加以改革去繁就简,改为小篆。秦始皇颁令统一文字,小篆成为当时全国通行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