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女已)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人分等级,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贵族子弟满八岁,就要入“小学”,学习“小艺”,即六艺,一曰五礼(礼仪),二曰六乐(音乐舞蹈),三曰五射(射箭),四曰五御(驾驭马车),五曰六书(语文),六曰九数(算术)。又“乃教之六仪:一曰祀祭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换句话说,在周代教育中,“小学”指的是学习小艺(六艺)和小节(六仪)。
到西汉时期,小学含义逐渐缩小至仅指六艺之一的“书”。“书”指的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于是,“小学”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字学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