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我国桥梁的发展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时期古桥的创始阶段,代表桥型从带有明显个人或者家庭意味的蹬步、独木桥发展成具有公共桥梁性质的多跨木梁木柱桥、浮桥、城门悬桥和水闸桥。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到秦汉的发展成熟时期,此时索桥、拱桥已经诞生,还有多跨木梁木柱长桥、七星桥、浮桥及木石梁桥等。到了东汉时期,梁、索、浮、拱四种基本桥型都已齐全。另外,秦国为了贸易、迁都与兼并别国,建造了特殊的桥型——栈道,更有一类是别处都没有的,即为了点缀风景的园林桥。
第三阶段是晋、隋、唐、宋时期的鼎盛阶段。晋朝在黄河上建造了伸臂木梁桥,隋朝创建了40余孔的石拱联拱和敞肩拱的赵州桥。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都达到极高的水平,唐代由水部郎中主持修建了11座国家级桥梁。在这个时期,石桥墩砌筑工艺水平大大提高,石桥飞速发展。
第四阶段是元、明、清时代,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修缮和改造。比如在金代建造的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明代建造了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盘江桥等。清代提高了索桥的技术,在川滇一带修建了不少索桥,如泸定桥等。另外,清代还提高了园林桥的艺术性,如灞桥、文昌桥、万年桥等。同时,清代还开始从国外引进建造了铁路桥和公路桥,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