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任何艺术都会受到时代环境的濡染,书法也不例外,正因为这样,清代书法家梁巘在其《评书帖》中提出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的论断。
“晋人尚韵”,表达的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以风度韵致见长。当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这与当时社会动荡不定、社会门阀士族信奉老庄玄学思想中超然物外的空灵心态有关。其代表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唐代尚法”,表达的是唐代书法以崇尚法度为主要特征,唐代书法家在结体和用笔等方面更加规范细致。比较著名的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唐太宗“笔法诀”、张怀瓘“用笔十法”等,最受后人推崇的是“永字八法”和“五指执笔法”。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正是这一“尚法”风气的产物。
“宋人尚意”,表达的是宋代书法往往是通过追求书法的意趣表达遁世的心境。宋代书法家思想逐渐摆脱了唐代严谨的法度,转向道家禅学,崇尚自然。苏轼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评书帖》,雒三桂著《中国书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他的观点是:“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都能体现这一点。
“元明尚态”,说的是元代、明代时期的书法变革注重写字形态的美感,偏重于摹仿古人。众多书法家纷纷效仿晋人,以刻帖为摹写对象,其中赵孟頫影响最大。元、明两代的书法家风格大都徘徊在晋唐之间,在字的形态方面用功最多。
总之,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会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艺术也随之打上时代的烙印。上述概括只是某一时期书法的主流走向,而不是说不同特点之间一点也不相通,如唐代颜真卿既写出了法度森严的《多宝塔碑》,也写出了尚意的《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