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古代史分期的“三论五说”?
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历史分期问题的多次大讨论,形成了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有”、“无”两派主张。认为“中国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学者被称为“有奴学派”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周谷城、白寿彝、尚钺等。而关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在他们阵营之中也有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史学界称之为“三论五说”。改革开放以来,黄现璠、张广志等学者提出了“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观点。他们被称为“无奴学派”。
“三论五说”,是指关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的几种主要观点。
1.三论: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有三大主要论断,即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和魏晋封建论。
(1)西周封建论:代表人物为吕振羽 、翦伯赞、范文澜等。主要观点:中国封建社会从西周开始。依据:西周时期劳动者需为统治者服徭役,且与统治者有人身隶属关系。
(2)战国封建论:代表人物为郭沫若 、吴大琨、白寿彝、林甘泉等。主要观点: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使封建统治得以确立。依据:铁制农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提高,私田得到开垦,地主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3)魏晋封建论:代表人物为何兹全 、尚钺、王仲荦、林志纯等。主要观点: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在魏晋时得到确立。依据:汉末魏晋以后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五说:在战国封建论和魏晋封建论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的五种学说,分别称之为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以及东晋封建说。
(1)春秋封建说:李亚农 、唐兰、祝瑞开等认为从周宣王开始,即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封建制确立。
(2)秦统一封建说:黄子通、夏甄陶、金景芳等认为秦朝建立后推行的“使黔首自实田” ,意味着在国家层面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至此,战国以来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得以完成。
(3)西汉封建说:侯外庐 、赵锡元等从秦汉以来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着手研究,认为秦朝为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而到西汉封建社会得到确立。
(4)东汉封建说:周谷城、郑昌淦等认为中国封建地租剥削关系取得支配地位是在东汉时期,这才意味着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5)东晋封建说:代表人物为梁作干。
“三论五说”深受苏联史学范式的影响,它以“五种社会形态学说” 为研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思想活跃,提出了游群——部落——封建——郡县——共和五个时代说、“氏族封建——宗法封建——地主封建”、“邦国——王国——帝国”等新说。新的中国历史分期主张的提出,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