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年法,就是人们对时间的命名和纪年的方法。中国主要的时间纪年方法有:帝王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生肖纪年法、中华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等。《春秋经传集解·序》中有“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 ,说明纪时是历史记述的重要因素。
1.帝王纪年法:有按照王公在位的年次为序纪年和以帝王在位时的年号纪年两种形式。
王公在位年次纪年法。西汉武帝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有在位年数,因此都用帝王在位的年次为序纪年。如“周穆王十二年”“鲁隐公元年”等。新王朝建立或新帝王即位则重新纪年。中国古代先秦文献之中普遍用这种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在位帝王为纪年而命名的一种称号,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和君主专制的体现。在公元前122年,西汉武帝首创年号,并以年号纪年。从此历代帝王都用年号纪年,新王朝建立或新帝王即位,大都要更换年号,并重新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此外,史书中还有用帝王的谥号、庙号来纪年的用法。如“汉武帝统治时期”、“明太祖时期”等。这里的“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最基本的纪年方式,始见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起正式用于纪年。至今“干支历”仍然在使用,这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历法系统。“干支历”主要用于纪年序、纪月序、纪日序、纪时序。
干支纪年,以立春为岁首,分别依次序将一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一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合一个“干支”来纪年。如《竹书纪年》“武王灭殷,岁在庚寅。二十四年,岁在甲寅” ,《后汉书》“岁在甲子”,“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都是属于干支纪年法。(见下面《干支表》)
用干支计时的优点是符号简洁,可以周而复始。但由于它的可循环性,也容易给后人解读历史造成时间上的困扰甚至误读。为解决这一问题,后来又产生了用年号与干支合用的纪年方法。它使年代更加清晰明确,避免了混乱。这种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用朝代+年号+干支的形式,如“明弘治戊申”等;一种是用朝代+庙号+年号+年次的形式,如“明孝宗弘治十五年”等。
3.生肖纪年法:生肖纪年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纪年方法,它将生肖与干支对应相配,用肖兽名称作为年名。这种纪年法始于东汉时期。根据对应关系,知道了某人生平某一时间节点的干支,就能推出他的属相生肖。同理,根据某人的生肖也能够推算出其年龄。如相传唐玄宗属鸡,出生之年应该是乙酉年(见下面《生肖纪年表》)。
4.中华民国纪年法:辛亥革命,以共和制度取代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为表明与以往政权之决裂,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此后以中华民国纪年,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公历。这种纪年法的年代换算方法是将公历时间减去1912加上1。同样,知道民国纪年时间也就可得出要换算的公历时间,方法是将民国纪年加上1912减去1。
5.公元纪年法:也称为公历纪年、基督纪年,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普遍的纪年法。它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来制定,因此又叫做“太阳历”。它将传说的耶稣基督诞生年作为公元元年(对应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后来,罗马教皇制定历法时沿用这种纪年法,规定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界,此前的时间称公元前,此后的时间称公元。中国从1912年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起用公元纪年。
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间时必须在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其简单公式是“公元前+公元-1”。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还有“年代”、“世纪”和世纪分期等时间概念。
“年代”,从理论上讲,每10年为一个年代,但习惯上人们不将一个世纪的前二十年称年代,而是将二十年之后的时间称作年代,如20年~29年称为20年代,其他以此类推。
“世纪”,100年为一个世纪。按照习惯人们常把整数100那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2000年是21世纪的最初一年。这样公元1世纪只有99年,因为历史上没有“0”年,除此之外每一个世纪都是100年。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与此同理。
世纪分期,通常将一个世纪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或前半期、后半期两个阶段。一般初期是指一个世纪前30年,中期是指中间40年,后期是指后3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分别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关于世纪还有早期(前20年)、晚期(后20年)、末期(后10年)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