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君主所独享。此制度对周边国家产生过直接影响,越南、朝鲜都曾使用过年号,日本受此影响最深,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
西汉之前,帝王无年号。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刘彻以“元狩”为年号,并将他继位以来“元狩”年号之前的时间,分别以“建元”、“元光”、“元朔”来追称,这是年号制度的开始。从此以后,新王朝建立都要颁行新年号。遇新君即位、军国要事,或“天降祥瑞”等情况,君主大多都要改年号,称为“改元”。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年号是清代的“宣统”。中华民国废除年号制,以中华民国纪年。
2.庙号
庙号,属于宗法祭祀体系的专用称号,为帝王所独有。古代帝王死后被奉入宗庙立位祭祀,要给予与其作为和德性相称的尊号,被称作“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的庙号为“太宗”、太戊的庙号为“中宗”、武丁的庙号为“高宗”。庙号最初都有严格的标准,即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 的祖训,只有文治武功或德行卓著者才能入庙奉祀,因此隋朝之前并非每个已故皇帝都有庙号。从唐朝开始,已故皇帝都有庙号,个别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除外。
庙号用词有严格规定,王朝开国之君的庙号称“祖”,继任者的庙号称“宗”,如唐朝的开国之君是李渊,其庙号为“高祖”,后继者是李世民,其庙号为“太宗”,其后继者故去庙号皆称“宗”。也有几个特殊的例子,如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的帝王庙号都称祖,明清最初的几任皇帝的庙号也都称“祖”。
在称呼已故帝王时,庙号通常放在谥号之前。习惯上,唐朝以前对先皇帝只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太长,称呼不便,而庙号较短,便用庙号来称已故君主,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3.谥号
谥号,是中国古代根据去世的人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的对象包括君王、诸侯、大臣、后妃,以及学者、士大夫等有名望的人。谥号的授予要符合死者的为人和修为,要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可分为“美谥”(褒)、“平谥”(怜)、“恶谥”(贬)三类。例如文、武、景、烈、昭、穆等都是属于表扬的字;炀、厉、灵等都属于批评的字;哀、怀、愍、悼等属于同情的字。
谥号制度是周朝确立的,是对已故的君主或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总结性的评价。但秦始皇废除了谥号,认为它以“子议父、臣议君”。西汉恢复谥号制度。谥号大多为两个字,但从唐朝开始谥号字数不断增加,有的皇帝的谥号有10多个字。明清时期,皇帝的谥号字数则更多,如明朝规定已故皇帝谥号17字,而到了清朝,已故皇帝谥号为21-25字。
汉代以后,王侯、大臣死后也有谥号,称为“官谥”。如汉代霍光谥号“宣成”、三国时诸葛亮谥号“忠武”、宋代欧阳修谥号“文忠”、明代徐光启谥号“文定”、清代曾国藩谥号“文正”等。后世还有对前人或先贤进行追谥的情况,如孔子被鲁哀公追谥为“尼父”,至清代被追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关羽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至清朝道光时追谥“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
在古代,有名望的学者去世后,其亲友和门人所给予的谥号,一般叫做“私谥”。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征士”,故陶渊明也称为陶靖节。
古代对先帝先王称呼其“谥号”是为了表达一种尊重,对大臣、学者名流称呼其“谥号”,同样也是表达尊重。甚至有些人的谥号变成他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等,也有使用谥号的情况。
4.尊号
尊号,是为了尊崇帝王和王后所用的称号,始于秦代。
唐玄宗时,为皇帝上尊号已成为制度。古代为皇帝上尊号有生前加尊和死后追尊两种类型。生前加尊号又分为在位和逊位两种情况:在位之时被加尊的,如尊武后为“圣母神皇”,尊高宗为“天皇”,尊中宗为“应天神龙皇帝”;逊位以后被加尊的比较少见,如唐肃宗继位后,尊仍在世的玄宗皇帝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至于死后追尊的情况并不少见,如玄宗死后,肃宗为之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宋以后,随着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元、明、清三代的君主尊号越来越长。